第十章 樂善好施,心係蒼生——李嘉誠企業形象管理 5.創立基金,贏得好口碑
人生在世,能夠在自己能力所逮的時候,對社會有所貢獻,同時為無助的人尋求及建立較好的生活,我會感到很有意義,並視此為終生不渝的職責。
——李嘉誠
華人首富李嘉誠膝下有兩個兒子,長子李澤钜是長江集團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次子李澤楷是盈科電訊主席,兩人都是叱吒香江的商業奇才。李嘉誠對兩個兒子的苦心栽培,與他眾多的創富故事一樣成為人們學習的典範。但在李嘉誠的心目中,他還有“第三個兒子”——成立於1980年的李嘉誠基金會。
他在這個“孩子”身上所花的心血,絕不遜色於對李澤钜、李澤楷兄弟。2006年8月24日,李嘉誠宣布,未來將把1/3的個人財產捐給基金會,作為公益慈善之用。以他目前約1500億港元的身家計算,這筆捐款將達到480億港元,這也是全球華人私人基金會中金額最高的一個。
多年來,李嘉誠對基金會悉心培養、不斷投入,就是想讓這個“兒子”快快壯大,造福社會。李嘉誠曾明確表示這“第三個兒子”的財產,“家裏任何人都沒有份,任何人都不可以動”。
李嘉誠基金會的使命,是推動社會建立“奉獻文化”本質的力量。基金會主要捐款予教育、醫療、文化及其他公益事業。李嘉誠希望透過教育增強人力和文化資源,透過醫療項目建立一個充滿關懷的社會。
李嘉誠少年經曆憂患,深深體會到健康和知識的重要,同時認為對無助的人給予幫助是世上最有意義的事情,教育及醫療兩者更是國家富強之本。他也認識到個人力量畢竟有限,惟有事業成功,才能對社會和國家作更大的貢獻。故早年隨著事業進展、行有餘力的時候,他便熱心公益,支持內地及香港的教育醫療事業。
李嘉誠基金會於1980年成立,藉以對教育、醫療、文化、公益事業作更有係統的資助。至2005年,李嘉誠成立的私人公益慈善基金會已捐出及承諾之款項逾83億港元。李嘉誠不僅以個人名義捐資無數,還積極推動旗下企業集團捐資及參與社會公益項目。此外,基金會還推行了一係列的醫療扶貧計劃,其中包括為殘疾人裝配義肢,掃盲複明行動和為兔唇孩子免費做手術,同時還在全國施行“寧養醫療服務計劃”,服務對象是貧苦無助的晚期癌症患者。
李嘉誠在接受中央電視台采訪時深情地說:
“……世事難料,你坐飛機也可以出意外,你驟然之間有個疾病,也可以離開這個世界。……整個晚上,你就是睡不著。……我說傻瓜,為什麼要這麼艱難?你有這麼多不同的投資,不同的事業,你將這個投資的哪一部分,給了,當你有第三個孩子就行,如果我生多一個孩子,無論男的,女的,也一樣。你也希望他有事業,也希望他有一個基礎,那麼,你當基金會是你孩子就行了。……這個,在我一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決定。
“一個人,你無論你有多麼大的作用,總有一天要離開這個世界,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前一段時間,如果你能夠快快樂樂地回想起這一生到這個世界上,雖然人家也為我服務很多,但是,我也為人家服務不少。還有,我離開的時候,這個影響還是繼續下去。那麼,你真真正正會快樂的。”
數十年商海沉浮,李嘉誠始終堅持一條人生準則: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雖然坐擁數千億資產,但是李嘉誠一直保持勤儉的生活習慣。有人說李嘉誠的每一天時間是以數千萬來計算的,但是自從他所捐資興建的汕頭大學成立後,隻要辦學過程中遇到困難,不管手頭的事情有多忙,李嘉誠總是盡量抽出時間親自去解決。
2006年9月5日,李嘉誠以“我的第三個兒子”為題在新加坡發表演講,與公眾分享從商多年的內心感悟,以及20多年前成立“李嘉誠基金會”的原因。在演講中他談道:“在華人傳統觀念中,傳宗接代是一種責任,我呼籲亞洲有能力的人士,……能視幫助建立社會的責任有如事業延續同樣重要,選擇捐助資產如同分配給兒女一樣,那我們今天一念之悟,將會為明天帶來很多新的希望。
李嘉誠基金會及李嘉誠屬下的其他慈善基金捐款麵極廣,其主要捐款項目分布在教育、醫療、文化、公益幾個方麵:
1997年,北京大學100年校慶期間,李嘉誠基金會向北京大學圖書館捐贈1000萬美元,支持新圖書館的建設。
1999年,李嘉誠基金會捐款4千萬港元予香港公開大學,香港公開大學將設於信德中心的持續及社區教育中心命名為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