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南亞海嘯,李嘉誠透過旗下的和記黃埔及李嘉誠基金會,共捐出300萬美元予受災人士。
2005年5月7日,李嘉誠透過李嘉誠基金會向香港大學醫學院捐款10億港元,香港大學於2006年1月1日宣布把醫學院命名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05年10月10日基金會與和記黃埔合共捐出50萬美元予巴基斯坦地震災民。
2005年11月30日,基金會捐款2500萬加元予多倫多大學聖米高醫院,並成立“李嘉誠知識研究院”,學院將於2009年落成。
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與李嘉誠基金會合作的第二期長江新裏程計劃項目於2007年4月2日正式啟動。在啟動儀式上,李嘉誠基金會再次為中國內地殘疾人捐款1億港元,10餘萬殘疾人將直接受益。
長江新裏程計劃是中國殘聯與李嘉誠基金會合作的重點工程和品牌項目。2000年至2005年,主要實施了普及型假肢服務、聾兒語訓教師培養、中西部盲童入學、貧困地區基層殘疾人綜合服務及盲人保健按摩師培訓5個項目,成效顯著,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累計投入項目配套資金達14.4億元,前後上千萬殘疾人因此受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於2007年3月19日揭曉2006年度“中華慈善獎”獲獎名單,將“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授予李嘉誠,以表達對他長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感謝和褒獎。
公益活動是指活動的目的旨在提供人類福利和增進公共利益,它包括提供有形的財物或無形的勞務,對他人表達善意,對社會做有意義的貢獻等等。企業公益活動是企業承擔道義責任主要途徑之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這是美國鋼鐵大王、慈善家卡耐基臨死前的名言,也成為許多企業家的共識。
企業公益活動表麵上看是企業直接的經濟利益的減少,實際上它卻是企業樹立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徑,隻要善加管理,是可以達到多贏的,它不僅為企業、企業家增光添彩,也為和諧社會、為他人做出了更大貢獻。
資產、銷售、投資回報率均與企業的公眾形象有著不同程度的正比關係。公益活動的益處主要表現在:
第一,企業更易得到公眾的支持。公眾是企業形象的裁判與評價者,公眾對企業的接受,首先取決於一種心理、文化的認同,取決於企業的社會形象塑造。舉辦公益活動能為企業爭取公眾的了解和讚賞,為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李嘉誠對一些突發性的事件如洪水災害、地震等的捐贈和讚助,是企業犧牲了自己的利益而為公眾謀求幸福的高尚行為,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公益活動的溝通對象層麵廣、針對性強,在不經意間以春風化雨的形式在公眾心目中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而良好的企業形象同時可以拉動產品的銷售,這正是公益營銷的迷人之處。
第二,企業易吸引大眾傳媒。公益活動處處、事事以情感人,從公眾的利益出發,體現著真誠,易於為人們接受。舉辦公益活動還能夠推動社會道德進步,淨化社會風氣。如此具有社會意義的事件,必然能吸引大眾傳播媒介的注意。“長江新裏程計劃”等活動,透過媒體的正麵報道,提升了企業知名度與企業形象。當企業能抓住機遇奉獻愛心時,企業的美好形象也就在公眾心中樹立起來。
第三,易提高企業的美譽度。隨著公眾對企業開展的公益活動知曉程度的提高,企業的知名度、美譽度也在公眾心中得到發展和加強。李嘉誠2005年1月13日宣布將他個人投資超過30年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近5%股權全數出售,所得超過78億港幣全數撥給李嘉誠基金會。這是香港富豪曆年來捐出的最大一筆慈善款,此舉引得無數人的交口稱讚,甚至引發了一場社會討論。還有他倡導“助無助者”的慈善理念,這些無不在百姓心中樹立了較好的口碑。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剝離社會職能專注於自身發展,但企業並沒有脫離社會。現代企業也並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動物,它雖然在法律地位上是一個經濟法人,追求利潤是它的合法行為,但大多數現代企業,特別是大多數成功的企業同樣十分珍惜和注意培育自身的社會地位。通過投資公益實現道義責任,並由此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而贏得潛在的市場,已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共識。企業公益活動不但有利於社會,隻要妥善管理,最終必然有益於企業、企業家自身。李嘉誠和他的企業之所以得到人們的敬重,形象很完美,與他對企業形象的大力塑造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