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樂善好施,心係蒼生——李嘉誠企業形象管理 6.力推國藥,濟世為懷(1 / 2)

第十章 樂善好施,心係蒼生——李嘉誠企業形象管理 6.力推國藥,濟世為懷

一般而言,我對那些默默無聞,但做一些對人類有實際貢獻的事情的人,都心存景仰,我很喜歡看關於那些人物的書。無論在醫療、政治、教育、福利哪一方麵,對全人類有所幫助的人,我都很佩服。

——李嘉誠

李嘉誠自從進入商界以來,多年均打拚在地產界,以投資房地產作為自己的重點。不過,擅長多元化經營而著稱的他,總是能夠預測不同產業的發展前景,而做出視野更開闊的投資。1997年,李嘉誠認為香港房地產已經發展到了頂峰狀態,他以自己的經驗預感到這個行業即將出現又一次大的危機。他開始不斷出售名下的地產、物業,將資金更多地用於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將回籠的大筆資金分別投資在電訊、基建、服務、零售等多個領域。他這一明智舉措使得長江實業集團順利避過了亞洲金融風暴中的沉痛打擊,大大減少了經濟損失。

進入21世紀以後,李嘉誠的商業才能更見功力,他在內地的擴張也從房地產、酒店、港口等行業快速輻射到更廣泛的區域。尤其近年來,他在內地的發展進一步拓展,瞄準了醫藥、保險等行業,頻頻出手,並且大有收獲。

“中國傳統醫學”,簡稱“中醫”,是國人心中永遠的痛。一方麵,它擁有數千年的曆史,給國人帶來無數的光榮與驕傲,另一方麵,麵臨西醫的不斷“入侵”它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不斷地下降。在中藥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已經慢了一步。李嘉誠力推國藥,讓每一個炎黃子孫又看到了中藥複興的希望,也為自己贏得了喝彩。

2003年11月25日,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公司注資1.17億美元(約合10億元人民幣)與同仁堂組成“同仁堂和記醫藥投資公司”,雙方各占股權49%。

此前,同仁堂集團已經在香港成立了子公司“同仁堂國際”及其合資公司北京同仁堂泉昌有限公司。但對於想要開拓海內外市場的同仁堂而言,僅憑自己一家的實力,顯然還不足以在短時間內達成這個目標。因此,同仁堂集團管理層公開表示:“同仁堂將繼續積極尋求實力雄厚的戰略夥伴,采取更靈活的合資方式和經營模式,實施多元化的經營戰略,使同仁堂的業務更加國際化。”同仁堂的目標就是: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會有同仁堂。而這也正好是李嘉誠的長遠目標。

李嘉誠的中藥業情結由來已久,根源於幾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早在1998年,香港政府大力推動高科技和高增值產業的發展,以帶領香港走出經濟困局。李嘉誠和香港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主席鄭裕彤聯手投資50億美元準備把香港建設成為“國際中醫藥中心”(中藥港)。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李嘉誠和同仁堂的發展觀點不謀而合,因此同仁堂的想法令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及進一步合資的打算。

為此,雙方早在2000年10月7日就已經開始第一次合作。同仁堂科技與和記黃埔全資附屬的和記中藥以及京泰實業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記(香港)藥業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總投資2億港元,和黃、同仁堂和京泰的持股比例是5:4:1。2002年10月30日,同仁堂科技再次與李嘉誠旗下的和黃簽訂意向,成立北京同仁堂和黃中藥公司,主要從事中藥的種植加工以及銷售,投資金額約1800萬美元。有了前期的良好基礎,才有了2003年李嘉誠與同仁堂之間進一步的投資合作,這也意味著“同仁堂邁出了海外發展戰略的步伐”。

除了百年老號同仁堂,李嘉誠還於2001年8月,通過旗下和黃公司出資50%與上海市藥材公司旗下的上海中藥一廠合資成立了上海和黃藥業,從而在華東醫藥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

在正式與同仁堂合資之後,李嘉誠在2004年再次選擇醫藥業為投資重點,通過和記黃埔公司與廣州白雲山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合資成立廣州白雲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投資總額為3.45億元,注冊資本2億元,雙方各占50%股份。廣州白雲山成為華南地區首家與世界500強合資的中藥企業,同時這一合作事宜也標誌著李嘉誠所提倡的“國際中藥港”計劃在廣州啟動。舉辦簽字儀式的這一天,李嘉誠未能親臨現場,他特意為新公司題詞“白雲山和黃中藥,揚國粹造福人類”,來表達心中的喜悅及祝賀之情。

李嘉誠在國內醫藥業一連串的投資行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推動中國傳統醫藥走向世界,同時,也為自己龐大的經濟帝國添磚加瓦。畢竟,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內地醫藥產業蓬勃發展,醫藥業作為朝陽產業已然成為各方投資的熱點。作為擅長前瞻性、戰略性投資方式的商界巨人的李嘉誠,又怎會坐視這一大好機遇從自己眼前溜走呢?除了直接投資中醫藥產業,幫助傳統品牌更快更穩步地進入海外市場,李嘉誠還將目光放的更加長遠,將投資範圍擴展到醫藥的周邊市場,諸如保健品、藥店、研發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