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此言正合吾意!”秦王政擊案稱善,“寡人今後照此做就是。”
談著談著,不覺東方已白,秦王該上早朝了。他吩咐近侍傳詔奉常,為韓非準備起居之處,他想將韓非留下收為己用。
臨去前,秦王突然問韓非,姚賈為人怎樣。韓非為人率直,直言不諱地說出了姚賈以前的一些惡劣行為。誰知韓菲無心的話很快就傳到了李斯和姚賈的耳朵裏,引起了兩人的嫉恨。
李斯得知秦王政與韓非通宵長談,內心非常妒忌,在他看來,秦王政有重用韓非的跡象,一旦韓非受到重用,那麼自己在秦王眼裏就無足輕重了。於是,他與姚賈、趙高合謀,伺機算計韓非。
姚賈、李斯對秦王政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此次來秦國的目的是存韓弱秦,並不打算為秦國效力。現在大王打算吞並諸侯,韓國首當其衝,韓非始終會站在韓國一邊,不會為秦國出力,這是人之常情。韓非久後歸國,必為秦患,不如羅織罪名將其誅殺。”
秦王政聽了他們的話,又見韓非拒絕留在秦國,深以為然,便派人把韓非關押起來,命令查辦韓非。
李斯則趁機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讓他自殺。韓非要麵見秦王,官吏不許,於是隻好服毒自殺。
隨後李斯上奏秦王政,說韓非畏罪自殺,已死於獄中
秦王政正準備赦免韓非,聞韓非死訊,感到非常震怒和惋惜。他下令薄棺薄殮,派使者將韓非送回韓國首都新鄭,指責韓王極不友善,竟派韓非來秦國做間諜。隨後,秦國大軍壓境,大舉進攻韓國。
韓非一死,韓國別無良策,隻好束手待斃。秦王十四年(前233),韓王獻地稱臣,秦王十七年(前230),秦軍攻韓,俘韓王安,悉取韓地,置為潁川郡,韓國滅亡。
從此,秦軍名正言順地在潁川郡屯軍儲糧,為進攻楚國做準備。
【經營哲學大講壇】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直崇尚法治,秦王政更是法家思想的遵循者和推廣者,在他眼裏,用嚴肅的法律來治理天下,是最為理想的管理模式。他一心要統一天下,但總感覺到秦國的法律製度不夠完善。因此,當他看到韓非的文章時,恨不得馬上能得到韓非,為己所用。為了得到韓非,他不惜以戰爭相威脅,要求韓王派韓非入秦。韓非入秦後,秦王政與他切夜交談,聽取他對依法治國的看法。雖然在李斯等人的挑撥離間和陷害下,韓非最終未能為秦王政所用,但由此可以看出秦王政對於法家思想的推崇。其實,依法治國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在戰國初期,各國都實行變法,惟有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並且一直得到了堅持,這是秦國得以強大並滅亡東方各國的主要原因。畢竟在國與國的角逐中,實力決定一切,而沒有法製作後盾的國力是難以穩步提升的。在法家思想的指導下,秦王政堅持依法治國,秦國蒸蒸日上,對東方六國形成了鯨吞之勢。
一個國家要持續發展,就要有自己的指導思想,同樣,一個企業要持續發展,也要有自己的指導思想。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它的指導思想是什麼呢?就是這個企業的文化,在現代社會,一個金業要想持續發展、做大做強,必煩要有自己的企業文化,用企業文化作為思想和旗幟,去提升企業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引導企此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決定著企業的發展方向,它在企業的各個層麵上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貫穿於企業經營活動的方方麵麵,並突出地體現在企業精神、企業製度、企業作風和企業形象上。有什麼樣的企業文化,就會有什麼樣的企業前景,良好的企業文化能引導合業朝著良性方向發展,而不良的企業文化則會誤導企業走向沒落。
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企業精神,它是由企業的價值觀,信念等因素構成,體現在企業的經營哲學、宗旨、方針、目標等方麵。
一個擁有良好企業文化的企業之所以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因為它能用企業文化,尤其是企業精神去凝聚員工的戰鬥力,使他們更加積板主動、富有創造性地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張裕是我國葡萄酒行業的巨頭。張裕公司之所以能夠從小做大,百年不衰,是與其“愛國、敬業、優質、爭雄”的企業精神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