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奮六世之餘烈 二、製定兼並的戰略目標
【史海回眸】
為了適應對外兼並戰爭的需要,秦王政對朝中的人事重新作了調整。他任命李斯為廷尉,除掌理刑獄外,還負責對外諜報工作;任命尉繚為國尉,掌管軍隊。
對於任命李斯為廷尉,大臣們無話可說,但對於任命尉繚為國尉一事,很多大臣都表示質疑。丞相王綰認為,秦國朝野上下對尉繚這個人都不了解,現在突然任命他為國尉,恐怕難以服眾,如果眾將不服,他將何以指揮調度軍隊。
秦王政見大家對尉繚心存疑慮,便讓蒙武向大家介紹尉繚的基本情況。蒙武在向大家介紹尉繚時,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對尉繚才識的欽佩。
原來,尉繚曾建議秦王釆取“分強為弱,各個擊破”的策略,深得秦王政賞識。他勸秦王不要愛惜財物,用重金賄賂各國權臣,破壞和擾亂各國之間的合縱計劃,從而有利於秦國對東方各國各個擊破。這些策略已經取得了顯著效果。
眾大臣見蒙武如此推崇尉繚,而且秦王政也堅持自己的任命,也就無話可說了。其實,李斯和蒙武最明白秦王政的意圖,他任命尉繚為國尉,目是就是想由自己直接掌握軍權。在以往,無論是由呂不韋的人還是由宗室大臣擔任國尉,都和統軍將領有著深厚的淵源,容易發生嫪毐式的謀反事件。現在,任命與秦國將領毫無關係的尉繚擔任此職,就不會再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由於國尉與眾將領彼此毫無瓜葛,自然也難以操縱諸將,這樣,他就純粹成了君王的幕僚,幫助君王處理一些日常軍政事務,辦理君王交代的其他事務,而軍隊的實際指揮權則掌握在君王手裏。
為了加強王權,維護秦王對秦國的絕對統治權,秦王又發布了一係列命令:
1.今後對有功將士隻封爵位而不再裂土,也就是說,爵位隻是一種世襲榮譽,不再擁有土地和兵權。
2.在被征服地區推行郡縣製,今後在對外兼並戰爭中,所占領關東各國的土地,一律依照秦國的製度在那裏設立郡或縣。
3.建立撫恤製度。戰死及傷殘者給予優厚撫恤及協助,並規定壯勇從軍,家無男丁可從事農耕者,應由地方政府協助其農耕,並免除田賦,以免軍人在前方作戰有後顧之憂。
4.恢複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外國商人不得在秦國購買土地,貸款給農民的利率由政府規定,商人不得以高利貸剝削農民。
5.山林、礦產、鹽、鐵全部收歸國有,地方政府不得私自租賣給商人。
6.秦國貨幣因為各國通商頻繁,非常混亂,今後由官方鑄錢,各國貨幣及私人鑄錢不準流通。此項製度隨著軍事征伐的進程推廣到新征服的地區。
7.廣設關卡,過關貨物須按成收稅,以籌軍費。
在製定了一些基本的方針策略後,秦王政又召集一班重臣,討論平定天下的戰略目標及出兵的先後順序。
有人主張應該先滅掉楚國以增強國力,同時避免側背之憂,有人認為應該先滅掉韓國和魏國,再進軍趙國和齊國,免得後方遭到襲擊。
李斯認為,趙國是中原的核心,攻取趙國,東可以取齊國,北可以攻燕國,南可以伐魏。趙國與楚國有長江天塹阻隔,這等於秦軍的側背有了依托,不存在側背受楚國威脅一說,所以應該先“攻趙滅韓”。
秦王政最終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對群臣下達了全國總動員令,所有軍費、兵員、後勤支援等事項,必須在半年內全部完成,預定在秋季發動對趙國的攻勢,再順道滅韓。
為了一舉攻滅趙國這個最強大的軍事對手,實現統一天下的目標,秦王政親自主持了作戰準備會議。
參加會議的有丞相王綰、國尉尉繚、廷尉李斯、將軍王翦、裨將蒙武及其他文武大臣。當時,大將軍桓齮巳經率領20萬大軍在趙國邊境部署,等待秦王政下達攻擊令。
會議上,秦王政公布了統一天下的總方針:
1.全力攻趙,爭取中原軸心,
2.順道滅韓,除去側背威脅;
3.脅迫魏國合作,以此作為進攻趙軍的後方;
4.與燕、楚搞好關係,加強對楚國的防備;
5.中立齊國,避免其援助趙國。
國尉尉繚通報了軍民動員情況、士兵陣亡、負傷者的撫恤製度,以及遠征軍後勤補給的準備與執行情況。
兼管情報工作的廷尉李斯通報了各國動態。
丞相王綰及其他大臣也分別通報了自己所經辦的戰備事務。
在這次戰略討論中,如何使齊國中立是中心問題,大臣們的意見開不一致。
丞相王綰認為,齊國目前政策搖擺不定,如果對齊國強硬威脅,就等於逼齊國走上與趙國聯合的道路。況且齊國多年沒有發生戰爭,國內經濟狀況良好,國力雄厚,要是與趙國共同抗擊秦國,勝敗就難以預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