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迪森董事長兼CEO王瓊,在1996年還是一個下崗工人。
同年11月5日,楊淩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下稱“農高會”)召開。下崗在家的王瓊一有時間就到農高會上去看資料,尋找自己的發展機會。王瓊通過幾天的觀察發現,很多農民對農用有機肥料和液體肥料格外關心,因為這類產品的價格可以讓農民接受,還可以提高祆用產品的質量。
王瓊發現了這種液體肥料裏潛藏的商機。於是,她傾其所有,以3000元買下了一個新型液體肥料的知識產權。不久,一個新型液體肥料“果麗丹”誕生了。王瓊從此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個產品。
此後,她帶著自己的產品跑到農村,向農民推薦。農民靠土地吃飯,不敢輕易地使用一個不出名、沒有任何信任感的產品。結果,她磨破了嘴皮子,才說服一些農民同意試用“果麗丹”,農民兄弟讓她來年再來察看試用後的情況。在試用了一年以後,農民紛紛開始向王瓊購買產品。
籌集資金去擴大生產這個問題,一下子擺在了她的麵前。王瓊到處尋找資金,尋找投資人。經過一番努力,她爭取到了幾個投資人,共同組建了楊淩博迪森生物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由於產品在市場上反映良好,供不應求,這幾個投資人投入的資金顯然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王瓊說:“民營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就到了融資瓶頸階段,這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不用說上市融資,就是銀行貸款都要經過非常艱難而曲折的過程,不想辦法融資就沒法生存。”麵對資金短缺的問題,王瓊隻好背水一戰,想辦法尋找資金來源。
國內融資受阻,富有冒險精神的王瓊想到了去海外上市觸資。得知她動了到海外融資的念頭,幾家從事企業海外融資的顧問公司主動跟她接洽,聲稱可以幫助她的企業成為海外上市公司。
王瓊第一個簽約的中介機構是一家美國財務公司。在付了一筆不菲的費用後,她卻被告知合作終止。
此次失敗讓王瓊變得格外謹慎,當她與美國紐約國際集團中國代表魏天怡第一次打交道時,撥通電話後居然不肯透露自己的名字以及公司名字,隻是谘詢上市的有關情況。後來,美國紐約國際集團派出人員進廠初審,和工人們一起吃住,平均每天工作16小時,甚至拒絕了楊淩博迪森的宴請以及為其安排的去旅遊景點遊玩等內容,初審人員的這些表現慢慢地贏得了王瓊的信任。
2004年3月1日,楊淩博迪森成為納斯達克OTCBB市場中的一員,從雙方正式簽約到上市成功僅用了88個工作日,創下了中國企業申請上市時間最短的紀錄。2004年7月5日,在美國紐約國際集團的幫助下,楊淩博迪森公司又在法蘭克福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打開了通往歐元的大門。
2005年9月29日,楊淩傅迪森又在美國證券業創下了另一項紀錄:美國境外僉業從場外交易市場(OTCBB)申請到主板獲批的最短時間紀錄,即從申報到在全美證券交易所成功升板僅用了50天,也成為全亞洲第一家在美國主板市場上市的農化企業。
2005年12月,為楊淩博迪森做了上市、融資、升板工作的美國紐約國際集團,又幫助楊淩博迪森公司實現了第二期融資,解決了楊淩博迪森公司2006年購買原材料的資金缺口。為楊淩博迪森公司再次登陸倫敦AIM市場,實現第三次融資積極準備……
按照一般經營思路來講,王瓊僅僅有一項技求的知識產權,既無資金優勢,也無人才優勢,要想把企業的業務做到美國、做到歐洲,並在短短9年中把企業做到資產數億美無,顯然是非常困難的。但是,王瓊在經營中善於合作,通過合作為企業融到了足夠的資金,提升了企業的知名度,開拓了市場。因而,在9年的時間裏,她把別人看來不太可能實現的目標變成了現實。
合作是現代社會的主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已成為企業家們的共識。任何一家企業不可能在所有方麵都占盡優勢,它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就離不開對外合作。隻有通過合作,才能取長補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劣勢,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秦王政在發起兼並戰爭前,非常善於審時度勢,在東方六國中,趙國的軍事戰鬥力是最強的,齊國的經濟是最富裕的,而齊國處在趙國的東邊,如果它要支援趙國,秦軍根本無法切斷其補給線。趙國連年戰亂,無法恢複社會生產,尤其需要在糧草方麵得到補給。因此,隻要秦國中立了齊國,就等於孤立了趙國。雖然中立的齊國並未出一兵一卒幫助秦國,但它的中立在無形中已從戰略上配合了秦國,中立關係實際上變成了戰略夥伴關係,正是這種關係的確立,才加速了趙國的滅亡,加快了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
我們從秦王政的兼並策略中不難看出,在現代商海博弈中,企業的經營決策者必須拋棄單兵作戰和個人英雄主義的思想,否則,企業會成為眾矢之的,四處樹敵,在一片圍剿中敗下陣來。因此,高明的經營決策者一定會為企血尋找強有力的戰略合作夥伴,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孤獨,有靠山,進退自如,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