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奮六世之餘烈 五、到底層感受民眾心聲(1 / 3)

第二章 奮六世之餘烈 五、到底層感受民眾心聲

【史海回眸】

秦王政到前線勞軍,看到前線將士對統一天下的熱情,感到非常欣慰。

兼並六國、統一天下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光有軍隊的熱情是不夠的,民眾怎麼樣看待這件事呢?秦王政想聽聽民眾的心聲,他決定微服私訪,了解百姓對統一戰爭的看法。

一天早上,秦王政和蒙武扮成富家子弟,帶著兩個“仆人”到鹹陽市上閑逛。他們來到一家茶館喝茶,與人閑聊。可是,隻要聊到國事,對方要麼三緘其口,要麼避席而去。

回到宮裏,秦王政感歎地說:“李斯和趙高的情報、法治工作也許做得太過火,老百姓現在都不敢說話了。”

蒙武謹慎地說:“陛下,這也不能怪李斯和趙高。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就有明文規定,老百姓妄論國事者謂之亂化,無論所言是否正確,都要被發配到邊城,因此,老百姓早已養成了在公眾場合謹言慎行的習慣。何況今天我們君臣四人服裝特殊,兩個仆人深睛虯髯,一看就知道是胡人,在胡人麵前,他們更不肯談國事了。”

“原來如此。”秦王政頓了頓,“那麼,寡人怎樣才能聽到老百姓的真實心聲呢?”

蒙武說:“微臣有個辦法,一般而言,人在喝醉了酒的時候往往天不怕地不怕,豪氣幹雲,什麼心裏話都敢說。明天大王和微臣可以換一件市井百姓穿的衣服,混在這些人中間喝酒。等他們喝醉了以後,再以話題挑逗他們,到時不怕他們不說真心話。”

“此計甚好!”秦王政拍案說。

站在一旁的王後卻說:“陛下,此計不妥,這些放言高論的人並不是真正的下層老百姓,他們的言論不能代表老百姓的心聲。秦國真正的下層百姓是那些農民和工匠。在平時,他們默默地耕種或製造,提供全國所需的糧食和生活必需品。戰時,他們服役從軍,拿起武器拚殺。年紀大的,雖然不能上戰場殺敵,但也要在後方從事各種勞役,他們占全秦國人口的90%以上。平時,君主所能聽到的聲音,不是士大夫的今古製度之爭,就是怨歎個人的懷才不遇,再不然就是大臣們結黨營私,攻訐對方。而真正出汗流血的下層老百姓是沒有聲音的,如果他們有聲音,多半也是抱怨上天今年的風不調、雨不順,或者是因為戰爭失去了親人,孤兒寡母、老妻老夫們發出的哭父、哭夫、哭子的聲音!”

聽了王後這番話,秦王政和蒙武麵麵相覷,過了一陣子,秦王政說:“那寡人明天就去農村走走。”

第二天,秦王政和蒙武打扮成小貨郎,青衣短裝,頭戴毛氈小圓帽,腳穿翹頭長靴,騎著馬,馱著貨囊沿途叫賣。一路上,他們或者藉口馬要喝水,或者說肚子餓了,向村夫農婦要水買食,趁機和這些憨厚的男女老幼閑聊。

這些人對國事果然一無所知,也不想去過多了解,他們奉行著祖祖輩輩的信條: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努力耕耘。年成好,他們就謝天謝神,感謝祖宗保佑,因為這可以讓他們上養父母,下養妻兒;年成不好,他們也沒有怨言,因為他們認為這是自己做錯了事,得罪了上天和神靈,所以才用旱災和洪澇來懲罰他們。盡管自己勒緊褲帶過日子,但該交的租照樣交,該納的賦照樣納。他們認為,既然租種了別人的田地,就應該交租,向國家納賦更是天經地義的、因為這是皇糧國稅,自古以來都要交。

這些農民根本不知道秦王叫嬴政,更不用說王綰、蒙武和李斯這些人。他們隻認識縣裏的衙役和鄉裏的亭尉,因為衙役來了,表示該交田賦了,交不出家裏就會有人被抓去關押,挨鞭子;亭尉帶著人敲鑼召集他們講話,就表示要打仗,年輕男子都得去當兵。

在歸途中,秦王政和蒙武又來到了一個看起來比較富裕的大村莊。

有不少兒童在村口嬉戲,他們在玩騎馬打仗的遊戲。雖然是遊戲,但孩子們玩得很認真,雙方是動真格的,呐喊聲、哭鬧聲、喊叫聲亂成一團,直到家長們衝入戰團,孩子才作鳥獸散,跑不掉的備被各自的家長拉耳朵、扭手臂,邊罵邊打地拖回家。

秦王政和蒙武看得笑了,秦王政自言自語說:“秦人喜鬥好勇,連孩子們都是這樣,這就是寡人征服天下的資本。”

當他們進入村莊時,卻發現愁雲慘霧籠罩著全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貼著白色素絹,上麵寫著“祭奠”兩個大字。

“這是怎麼回事?”秦王政忍不住問道:“難道這裏發生了瘟疫?”

兩人翻身下馬,來到了幾間圍有竹籬笆的茅屋前。

蒙武上前對主人說:“老人家,我們是小貨郎,貨賣完了,想回鹹陽,現在人饑馬渴,能給我們弄點吃的嗎?”

老人仔細地打量著他們,很客氣地說:“鄉下人家,糧食果菜都是自己種的。兩位遠來是客,如果不嫌棄的話,就請進來一起用飯。”

秦王政和蒙武也不推辭,跟著老人進了屋。

吃飯間隙,秦王政問道:“老人家,貴莊今日幾乎家家戶戶都在設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