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奮六世之餘烈 七、虎狼之師也要講誠信(1 / 3)

第二章 奮六世之餘烈 七、虎狼之師也要講誠信

【史海回眸】

趙王被俘後,公子嘉帶領數百人逃到代郡(今河北蔚縣一帶),自立為代王。

秦軍在追逐公子嘉時,兵鋒直抵燕國的西南邊境易水,燕國大為震動。燕國的太子丹當年曾為質子入秦,不堪在秦國受到的非人待遇,從鹹陽逃回燕國,從此對秦國恨之入骨。敵強我弱,他認為用燕軍去抗擊強大的秦軍,無異於以卵擊石;而與諸侯合縱抗秦,為時已晚,因為韓國已經滅亡,趙國基本不存在,其餘各國都已成了驚弓之鳥,很難再聯兵抗秦。惟一可行的辦法,就是搞恐怖行動,派人刺殺秦王,以延緩秦國的進兵速度,然後再聯合諸侯以圖自保。打定主意後,他不惜任何代價到處訪求刺客,導演了一幕“荊軻刺秦王”的驚險悲劇。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壯士荊軻以燕國使者的身份,前往秦國行刺秦王政。秦王政在鹹陽宮接見了荊軻,荊軻獻上秦國叛將樊無期的人頭和裹藏著匕首的燕國督亢一帶的地圖。秦王政在大殿上展開地圖的軸卷,“圖窮而匕首現”,就在匕首出現的瞬間,荊軻左手抓住秦王政的衣袖,右手緊握鋒利的匕首向秦王政刺去。秦王政掙脫衣袖,急拔身上的長劍,無奈劍身太長,慌忙之中卻拔不出來,隻好繞著殿中的柱子躲避荊軻,由於事發突然,群臣都驚呆了。按照秦法規定,群臣不能帶武器上殿,而執兵器的衛士都在殿外的階下,一時來不及招呼。幸虧一位名叫夏無且的待醫提起藥囊砸向荊軻,延緩了荊軻的行動,同時有人高呼“大王把劍豎著背起拔出來”秦王政趕緊依言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殘廢倒地,秦王政又追加了七劍,隨後,左右上前殺死了荊軻。

脫險後的秦王非常震怒:燕國無禮,喪心病狂,提燕太子丹的人頭來見!

就這樣,在中立的齊國麵前,秦國有了進軍燕國的借口,此次用兵是報燕國行刺之仇。

秦王政二十年,秦王政命將軍王翦、裨將辛勝和騎兵都尉李信率軍大舉進攻燕國,聲明務必要拿燕太子丹的人頭來見。燕國則聯合趙公子嘉代王的力量抵抗秦軍。

燕、代聯軍5萬人背靠易水列陣,準備與秦軍決戰。

王翦望著燕、代聯軍的陣容,對辛勝和李信說:“雖然敵軍人數不多,但因為是背水列陣無路可退,我軍貿然攻擊,敵人一定會拚死抵抗,如此一來,即使我們能夠取勝,也會付出慘重的傷亡。二位將軍有何高見?我們這次作戰的目標是擒殺燕太子丹。”

辛勝說:“依小人看,燕、代聯軍的作戰構想是以少數兵力背靠易水列陣,以此為橋頭堡,而大部兵力則部署在易水以東的上穀至薊城一線。假若我軍攻擊失利或是傷亡過重,燕、代聯軍就會乘勝渡河追擊;我軍若想殲滅背水列陣的敵軍,勢必會付出慘重的傷亡,他們則可以乘我半渡而攻之,對我軍實施打擊後,再安全退保薊城。所以,這一仗要速戰速決。”

王翦點了點頭,又問李信有什麼看法。

此時的李信身經大小數十戰,比先前成熟多了,頗有大將風範,在秦王眼裏,他是王翦最理想的接班人。

李信說:“辛將軍的話非常有道理,但我的看法稍有不同。”

“李將軍有何高見?”辛勝見李信年輕職卑,卻要跟他唱反調,有點不高興地問道。

“說來聽聽!”王翦知道李信常有獨到的見解。

“依我看,代軍(趙國殘餘力量)大約10餘萬,燕軍在20萬以上,雙方兵力總計在30萬以上。他們以易水為屏障,以逸待勞,假若同心協力和我軍決戰,我軍是難以取勝的,畢竟我軍兵力不足20萬。”

“別忘了秦軍一向是以一勝三!”辛勝說。

“料敵從寬,凡事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秦軍的確一向以一勝三,如今燕、代聯軍5萬人背水列陣,辛將軍能否率2萬人馬前去擊潰他們?”李信問辛勝,辛勝語塞。

“因此,我們要雙齊下,以絕對的優勢兵力殲滅易水之西的5萬人,造成震撼之勢,再伺機挑撥燕、代之間的合作,告訴代王我們要的隻是燕太子丹的人頭,無意與之為敵另外,在我看來,燕王並沒有打算固守薊城,他的作戰構想是決戰於易水,勝則繼續紮根薊域,敗則保住實力退守遼東,那裏有遼水、大海作三麵屏障,還可以聯合東胡對付秦軍。”

王翦沉思半晌說:“就按李將軍說的辦吧,辛將軍聽令!你率所部10萬圍殲正麵之敵,待命進取薊域!”

“李將軍!你負責你所建議的任務,離間代王,捉拿燕太子丹。你需要多少人馬?”

“3000騎兵足夠了。”李信自信十足地說。

“三千?軍中無戲言!”看著這位年輕的勇將,王翦的語氣有些驚訝。

“願立軍令狀!”李信嚴肅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