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拂曉,秦軍對燕、代聯軍采取圍奸攻擊,燕、代聯軍無處可退,奮力死戰。兩軍接戰,殺聲震天,燕、代軍傷亡雖大,秦軍也損失不少,不能前進半步,兩天下來,雙方形成了僵持狀態。
正在這時,外邊謠言四起,說薊城方麵燕王和太子丹已率領精兵逃到了遼東。聽到這個傳言,燕、代聯軍士氣頓挫。
第三天早上,易水上遊忽然飄下許多艘無人的空船,再加上一些運補給船隻抵達岸邊,燕、代聯軍不顧殺敵,紛紛奪船逃走,甚至為了奪船互相殘殺。原來,李信趁辛勝率軍和背水列陣的燕、代聯軍激戰時,率領3000騎兵由上遊水淺處渡河,順勢消滅了代軍的運糧船,將空船順著河水放到下遊,以擾亂燕、代聯軍的軍心。
五天後,易水邊的燕,代聯軍被消滅殆盡,2萬人死在易水中,河水變成了紅色。
王翦乘勝渡河追擊,包圍了薊城,很快攻克了薊城。燕王和太子丹率兵逃往遼東,李信率軍窮追不舍,在衍水(今遼河流域)大破太子丹的軍隊。
李信派使者送信給代王說:“秦攻燕隻為燕太子丹人頭,君王何苦為他人替死?今易水之西燕、代聯軍全部被殲,唯君王留意焉!”
代王嘉接到來信,立即和群臣商議,這幫大臣聽說前方戰敗,一個個若驚弓之鳥,紛紛主張求和。代王嘉便派使者前去見王翦,答應解除燕、代聯盟,但秦軍必須保證不再攻代。
得到王翦的承諾後,代王嘉又寫信給燕王喜:“秦所以猶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誠殺丹獻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得以血食。”
燕王喜接信後,隨即與群臣計議。群臣主張顧全大局,保社稷為重。燕王喜先派出使者前往秦軍大營,得到王翦不再攻遼東的保證後,忍痛割愛,派人送信給太子丹說:“爾派荊軻刺秦,事先寡人不知,現秦王政急欲得兒首級,願我兒善以自處!”
看完父王的信,太子丹淚流滿麵,整頓衣冠,危坐於席案前,拔劍自刎而死。
王翦得到李信帶回的太子丹首級,立即退兵薊城,不再進兵,然後派專使將首級送回鹹陽,報告秦王任務達成,此次攻燕,李信功居第一。
秦王政得到燕太子丹的首級非常高興,但對王翦獨斷專行,私自向燕王和代王作出不再進攻的承諾,並退兵薊城耿耿於懷。在他看來,秦軍應該乘勝攻擊,滅掉燕國和代國。
秦王心中雖有不悅,但他自己對王翦有言在先:取太子丹的人頭來見,他並沒下達滅燕的任務。如今王翦已取得了燕太子丹的人頭,圓滿完成了任務,他也無話可說。
他下令召回王翦和李信,留辛勝駐守薊城,下旨嘉獎三軍將士。
【經營哲學大講壇】
在王翦、辛勝和李信等人打敗燕、代聯軍,取得燕太子丹的人頭後,秦王政非常希望他們乘展進軍,攻滅燕、代。但王翦卻私自與代王、燕王議和,私自撒軍。這是不是違抗君令呢?不是,一則,秦王雖然希望他們乘勝進軍,但沒有明確指示;二則,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若不以戰促和,既難以取得太子丹的人頭,又會將燕、代兩國逼向絕境,使其戮力同心,殊死抵抗。如此一來,秦軍能否滅掉燕、代,並無把握。更重要的是,滅滅燕、代兩國行動不僅是軍事行動,還涉及到外交承諾。秦國之所以能在攻韓滅趙時使齊國保持中立,除了齊國奸相誤國、齊人厭戰外,還在於它給齊國的理由站得住腳。而此次攻燕是報燕太子丹行刺之仇,齊國也無話可說,但若要滅掉燕國,必然會讓中立的齊國敏感起來,如果齊國放棄中立,與殘存的燕、代、魏,楚結盟。對秦王政來說,必然是一場難以預料的災難。因此,王翦在沒有得到秦王政滅燕的明確指示前,是不敢徹底滅亡燕國的。隻要能取得燕太子丹的人頭,此行就算完成任務。秦王心裏縱然有一百二十個不樂意,也不能追究王翦的擅自作主。因為“君無戲言”,君主必須對臣下信守承諾,君臣之間也必級講誠信。而對於王翦來說,雖然指揮虎狼之師大軍壓境,但既然自己作出了不再進兵的承諾,也得信守諾言,讓燕、代兩國得以苟廷殘喘。
臣不能失信於君,君不能失信於巨,國與國、人與人之間都要信守最起碼的誠信,這一點同樣追用於商海博弈。所有的經營決策者、管理者,都應該做到誠信經營、誠信管理。
在現代社會,誠信是經商的法則,是企業的立業之本,市場經濟從本質上講就是誠信經濟。一個經營者如果不誠信經營、誠信管理,要想企業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做大做強,是不可能的。
偉大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說:“商人本來最怕失去信用,他總是時刻小心翼翼地按照契約履行所承擔的義務……”
誠信是企業的寶貴資源。企業誠信經營需要付出成本,但也會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益,誠信收益和誠信成本的差額就是誠信為企業創造的價值。經營企業的目的是整合和利用各種資源,創造更多的價值。而不善於利用誠信資源的企業,那是天底下最大的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