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千古一帝舍我其誰 一、雄視千古的行政管理體係(2 / 3)

此外,屬於中央政府官員的還有將軍、博士官、太史。其中,將軍征伐時由政府任命,平時則鎮撫新占領的地方,不需要時即召回朝廷,博士官掌管圖書文籍,以備皇帝顧問及參與朝議;太史掌管史實記載,天文地理報告及其他有關國運吉凶的預測。

地方行政組織由郡縣組成,郡下設縣,縣下設鄉,鄉下設亭、裏,全國共有36郡。

郡的主要官員有:郡守、郡尉、監禦史。都守是最高行政長官,掌管一郡政事;郡尉掌兵役、軍訓及刑法緝盜;監禦史由皇帝直接派往各郡,監察郡守及郡政。

縣的主要宮員有:縣令(縣長)、縣承、縣尉。其中,萬戶以上設縣令,不滿萬戶設縣長,為縣最高首長,綜理政務;縣丞主管司法,縣尉主管軍事及緝盜。

鄉的主要官員有三老、嗇夫、遊徼。其中,三老掌教化,嗇夫司獄訟及征收賦稅,遊徼巡禁盜賊。

鄉下設亭和裏,大致每百戶為一裏,十裏為一亭。亭的長官為亭長,裏的長官為裏長。

三、維持永久和平的措施

1.銷毀兵器。沒收全天下民間的兵器,全部運抵鹹陽,將其銷毀鑄造成鍾等實用器具,並鑄造出12個“金人”放置在鹹陽宮內,作為此項行動的象征。

2.毀棄原六國針對秦國所建的長城及軍事要塞(隻保留燕、趙為防禦胡人入侵所修築的長城),以防止亂民據用造反,同時鏟除交通障礙。

3.掘通各國為軍事需要所構築的川防,疏浚以後作為水路交通及農田灌溉水利之用。

4.遷徙天下豪富12萬戶至鹹陽,既防止他們為富不仁,又充實首都的財富,維護首都的繁榮。

5.修築馳道。以首都鹹陽為中心,建築輻射通達全國的“馳道”。以幹線為依托,幹線上修築支線,形成四通八達的馳道網絡。主要幹線有兩條,一往東通往趙、齊海邊,一條向東南通往原楚國及新收的南荒地區,以利於通訊和軍事的需要。

四、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度量衡以秦製為準;貨幣分兩種,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均以秦幣為標準。在統一文字方麵,秦始皇命廷尉李斯負責這一工作。李斯依據秦文大篆,將其整理歸納成更為簡便的隸書,通用於獄政通信和民間書信往來。

這一係列的措施,加強了專製主義的中央皇權。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的製度藍本,雖各有增刪,但主體框架不離秦製。

【經營哲學大講壇】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疆域空前遼闊,臣民的成分異常複雜,如何去治理疆域空前遼闊的大帝國,是擺在他麵前的一大難題。很顯然,生搬硬套以前的管理體製是不行的。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對龐大帝國實施有效的管理和控製,秦始皇決定對整個管理體係來一次變革和規範,使其發揮出更高的管理效能。於是,一套對中國曆史影響深遠的完備的封建管理體係誕生了。這套管理體係從中央到地方麵麵俱到,是後世曆朝曆代管理體製的藍本。這套行政管理體製連同掃滅六國的赫赫武功,使秦始皇成為中國曆史上獨一無二的“千古一帝”。

一個國家必須有一套完備的管理體係,一個企業也應該有一套完備的管理體係,這樣才能使企業的經營決策暢通無阻,貫徹到各個環節。

一般而言,在創業之初,企業的管理比較簡單。但是隨著企業的發展,尤其是企業的規模大到一定程度後,隨著部門的增多,人員結構的複雜化,對內對外事務的增多,企業的管理難度就會越來越大。此時,要想使企業持續高效地運行,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備的管理體係,使企業的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

通常而言,一個完善的企業管理體係必須要包括人力資源管理體係、質量管理體係和財務管理體係等。其中,人力資源管理體係最為複雜。

根據Delery和Doty對人力資源管理體係的研究結果顯示,人力資源管理係統可分為內部係統、市場導向係統、混合係統。Delery和Doty認為,人力資源管理體係主要包括企業在管理中必須注意的內部職業機會、培訓、績效評估、利潤分享、就業保障、參與機製和工作規程等幾個方麵的管理。

其中,內部係統的主要特點是:內部職業機會——主要從組織內部招聘,在內部建立職此發展通道,培訓——內部提供廣泛、正規的培訓機會,企業像一個社會化的組織;績效評估——評估方法以行為為導向,以發展為評估最終目的;利潤分享——權少采用激勵措施和利潤分享計劃;就此保障——給經過試用期的員工提供較高的就業保障,有正規的員工遣散製度,參與機製——建立投訴渠道,提供較多參與決策的機會;工作規程——嚴格定義工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