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華為公司的人可能都知道,華為CEO曹經寫過《華為的冬天》和《北國之春》兩篇充滿憂患意識的文章。寫這兩篇文幸時,正是華為蒸蒸日上,效益非常紅火的時候。
在《華為的冬天》中,任正非向華為人敲響了警鍾——華為一樣可能進入事業的冬天,並提出了華為許多需要改進和注意的地方。倒如:1.均衡發展,就是抓短的一塊木極;2.對事負責製與對人負責製是有本質區別的,一個是擴張體係,一個是收斂體係;3.自我批判,是思想、品德、素質、技能創新的優良工具;4.任職資格及虛擬利潤法,是推進公司合理評價幹部的有序、有效的製度;5.不盲目創新,才能縮小龐大的機關;6.規範化管理本身已含監控,它的目的是有效、快速地為業務需要服務;7.麵對變革要有一顆平常心,要有承受定革的心理素質;8.模板化是所有員工快速管理進步的法寶;9.華為的危機,以及萎縮、破產是一定會到來的;10.安安靜靜地應對外界議論。
任正非說:“10多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隻有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10年。”華為強烈的危機意識,也許應了“哀兵必勝”的道理。他們清醒地認識到危機的存在,也在采取措施予以積極防範。這種危機感和超前行動,是華為公司持續發展、做大做強的內在動力。
海爾集團的CEO張瑞敏說海爾是“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正因為具有強烈的市場危機意識,才使海爾集團保持了蓬勃向上的發展勢頭。
小天鵝公司也實行了“末日管理”,公司始終堅持“企業最好的時候,也就是最危險的時候”的理念,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結果小天鵝公司始終掌握著競爭的主動權。
在中國經濟領域,像這樣一具有市場危機意識的企業,帶動了中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並打造出不少國際知名品牌。
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競爭無處不在,危機無時不有,什麼意外都有可能發生。企業的經營決策者、管理者若沒有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無論這個企業的實力多麼雄厚,一旦危機來臨,往往會手足無措,無所適從,輕則蒙受損失,重則從此倒下。
瑞士的勞達航空公司經營著瑞士滑雪勝地到世界各地的航線,公司以優質、富有特色的服務牢牢地占領著區域市場,是一個競爭力非常強勁的企業。但是,由於它缺乏必要的市場危機意識,很快就曇花一現。
在20世紀80年代,世界航空業的競爭並不是很激烈,勞達航空公司憑著近水樓台的優勢,鞏固了自己在歐洲航線經營的優勢地位。正當它準備通過並購壯大規模、大幹一場時,公司的客機卻發生了空難,機毀人亡。由於事先沒有危機意識,更沒有處理空難事件的相關準備,罹難者家屬紛紛索賠,乘客大量流失,勞達航空公司在這一突發事件麵前非常被動,無所作為,經營每況愈下,最後隻好破產倒閉。
在中國,當年的三株口服液曾紅火一時,無論是銷量,還是在市場上的聲譽都非常看好,是中國保健品行業的一麵旗幟。但是,由於集團高層在企業效益蒸蒸日上麵前缺乏必要的危機意識,更缺乏一套應對突發事件的預警方案,當媒體突然出現一篇關於一個老農喝三株口服液死去的報道後,三株集團不是想辦法如何把負麵影響奪到最低,不是想辦法如何通過媒體重塑三株的形象,而是忙著跟媒體和那位老農的兒子在法庭上打官司。你想想,人家臨死前喝了你的口服液是事實,即使不是中毒而死,那也得趕緊通過媒體予以澄清,這是當務之急。如果確實是中毒而死,消費者更會認為你是在無理取鬧,拿消費者的生命開玩笑,誰還敢買你的口服液。就這樣,由於缺乏危機意識和對這一突發事件的處理不當,很快導致消費者抵製三株產品,買家退貨、貸款取消、產品權壓等,三株雖然最後贏得了官司,證明老農的死不是由三株口服液引起的,但是判決書下達時,三株已經倒閉了。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不可能不存在危機,尤其是一些迅速發展壯大的企業,遭遇危機的概率更高,這其中既有企業內部的管理不善,也有來自企業外部的環境威脅。但是,對於企業來說,可怕的不是危機,而是企業上下沒有危機意識,在危機麵前無所作為。
事實上,危機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化解的,隻要企業上下,尤其是企業的經營決策者、管理者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善於防患於未然,提前做好準備,實施一係列的預防處理措施,一旦危機來臨,則完全可以處變不驚,戰而勝之,化危機為生機。因此,對於企業的經營決策者、管理者來說,要想做大做強自己的企業,沒有一定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說是不行的。
俗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企業若不能在憂患中生存,必然會在安樂中死去,每一位決策者、經營管理者都應該意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