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千古一帝舍我其誰 六、讓誹謗朕的儒生方士去死
【史海回眸】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秦始皇在鹹陽官置酒大宴群臣,來自齊地的博士淳於越進諫,要求秦始皇仿照商周舊製,分封子弟功臣為諸侯,作為朝廷的屏障。
秦始皇下令群臣討論淳於越的意見。法家出身的丞相李斯對此不肩一顧,給秦始皇上了一封咄咄逼人的奏書,將矛頭直指儒家及諸子學說。說商周最後之所以紛亂不堪,戰亂不息,全是因為諸侯國林立,各自為陣。儒生們的言論純屬以古非今,非常不合適宜,應當予以禁止。他建議史官將《秦記》以外的史書統統燒毀,除了博士官掌管收藏的以外,天下所有的《詩》、《書》和諸子百家書籍,一律送到郡中燒毀,有敢妄談《詩》、《書》者殺無赦,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知情不報者同罪。自令下之日起,30日不燒者即判刑。隻保存醫藥、卜筮、農書等方麵的書籍,如果有人想學法令製度,可以拜官吏為師。
秦始皇當即準奏。就這樣,李斯這封奏書連同秦始皇的批文,構成了秦朝的“焚書令”。焚書令頒行全國,一場聲勢浩大的焚書運動拉開了序幕。
因為要焚書,地方官員便到處搜書,很多人不願把書交出來,官府不得不抓更多的人,拆更多的房子,尤其是在齊魯一帶,民眾的抵觸情緒非常強烈。在魯地的曲阜,當地方官吏要拆孔府的大成殿時,遭到了民眾的強烈抗議,很多官兵也不願執行這一命令。
這件事傳開後,引發了民眾的義憤,不時有人在街談巷議中抨擊時政,有越來越多的人被官府投放下獄,臨獄裏人滿為患。而更讓官府感到頭疼的是,原先已接近銷聲匿跡的市井遊俠,如今又活躍起來,他們襲擊地方官員和執行焚書命令的辦案人員,一天數起,弄得地方官吏和辦案人員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各地的郡守紛紛要求朝廷給予他們更多生殺之權,甚至要求朝廷派遣大軍駐防各地,以防民亂。
接到各地的奏報,秦始皇立即召集李斯、蒙毅商諛對策,並把長子扶蘇也叫了來。
扶蘇哪一點都像秦始皇,英武、果敢、天姿聰穎,隻是太過於忠厚仁慈,在秦始皇看來,忠厚仁慈就是軟弱。
秦始皇意識到扶蘇快28歲了,卻沒有經過政治風險的曆練,沒有經曆過戰爭的考驗,比起當年28歲的自己,不可同日而語。自己28歲時,已經當了15年秦王,在內政、軍事、外交上已經經曆了無數次大風大浪。此時的秦始皇因為長年為軍國大事操勞,身體健康狀況大不如前,他決定讓扶蘇開始接觸軍國大事。在秦始皇看來,隻要經過一番曆練,扶蘇就能成為大秦帝國未來的合格掌門人。
李斯和蒙毅就一個要堅持原則,一個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彼此爭論不休,各有各的道理,秦始皇沒有立即表態,他問扶蘇有何看法。
扶蘇認為,立法宜嚴,但執法宜寬,因為人事千變萬化,不是區區幾條法令就能囊括殆盡的。譬如說,秦地老百姓不注重讀書,在這些地方執行焚書令不會遇到多大的阻力,但是,齊魯兩地文風甚盛,先前齊宣王還設置稷下學宮,召集天下學者討論學術,書簡氣息濃厚,大家都喜歡讀書,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藏書,所以,要在這兩個地方執行焚書令,肯定會阻力重重。尤其是在魯地,那裏是孔子的故鄉,孔子在那裏被稱為聖人,如果要拆他的祀廟,恐怕會招致民眾的抗議,甚至會引發更大的風暴。所以扶蘇鬥膽進言,對於挑撥是非的人要嚴懲,但大成殿不必拆除。朝廷應派專人去安撫,恩威並濟,雙管齊下,這樣才能平息老百姓的不滿。
始皇轉過頭去問李斯和蒙毅:“扶蘇的意見,兩位卿家以為如何?”
兩人一致讚同。但派誰前去安撫呢?這個人必須要有威望,能代表皇帝說話。很顯然丞相李斯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李斯不願前去,他心裏很清楚,焚書一事是由他引起的,他若前往魯地,不僅魯地的百姓要找他討說法,那些刺客遊俠恐怕也不會放過他。而派蒙毅前往,秦始皇又覺得他的身份不夠。思來想去,他決定派長子扶蘇前往。
扶蘇輕車簡從,隻帶了少數護駕人馬,深入民間探訪民情,並做好探訪紀錄。
他取道魏地,經過原來的趙國和齊國,前往魯地曲阜解決孔府大成殿問題。
一路上,他明令地方官免掉接送等繁文縟節,也不要隨同陪護。每到一個城市或集鎮,他都會微服私訪,帶著兩名隨從,在市井茶摟閑逛,了解民間實情。
通過和各地父老鄉親近距離接蝕,扶蘇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焚書令對絕大多數民眾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一個縣城也找不到幾戶藏有古籍的人家,絕大多數老百姓都沒有讀過書,不識字,就是認得幾個字的人,也不會讀這些艱澀的古籍,他們靠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經驗生活,對燒不燒書漠不關心;商人雖然識字,但忙著賺錢還來不及,哪有時間關心這些。真正嚷著反對焚書的,是那些靠研究古籍、著書立說為生的儒生和其他各派學者。
雖然如此,但焚書一事所引起的後遺症是可怕的,地方官員乘機勒索;仇家借此誣告興訟;儒生在中間挑撥煽動,說這些古籍都是上天借由聖人傳下來的啟示,嬴政燒這些書就是褻瀆上天,背逆天意,天下人都會跟著他遭殃。
一路上,他所見最多的是得不到休養生息的百姓和破碎凋敝的農村,很多地方狀況讓他慘不忍睹。他一麵安撫百姓,一麵告訴地方官焚書令到此為止,不定人以罪、敲詐勒索,更不得以嫌疑的罪名拆人房屋,除非真正抓到了真憑實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