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與裏德的往來,米勒現在已經是該研究院董事會成員之一,因為他相信聖他菲的研究開啟了他思想的新領域。他說:“經濟體就像任何其他複合調節係統一樣,是由許多規則、漏洞和媒介等互動因素組成的環境,而聖他菲研究院能夠提供給我們的是,找出這些係統內部的組成分子和媒介運作狀態,幫助我們從此放棄那些過於簡單死板的模式,以更創新的方式理解市場實際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係統。”
米勒舉例說,大家都把經濟體想象成是一片彼此爭奪、搶占市場的叢林,但生態學家的研究發現,物種之間卻有共生共存的現象。該院出版的一本有關複合係統的書中提到,生態學家發現有兩種鳥類經常爭奪類似的食物來源,但同時又都住在同一棵樹上,隻是一種鳥棲息在較高的樹幹上,而另一種鳥則在較低的樹幹上築巢。
說到這裏,米勒不禁聯想到電腦市場的狀況不也是如此嗎?尤其是著名的戴爾電腦和康柏電腦之間的激烈競爭關係。但他同時指出:“康柏其實和戴爾電腦並不是直接的競爭對手,雖然競爭的複雜性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但事實上這兩家公司在市場上都有他們各自獨特的優勢。”米勒因此相信,投資人應該以不同的思維方式來麵對今天的市場,尤其當標準普爾500指數已經將許多科技類股納入指數成分中,其與其他金融類股票有相當不同的特性,今日的美國股票市場早已不再是20世紀60年代的市場了(見表8-3)。1964年,科技類股僅占整體標準普爾500股票指數比重約5.5%,而原物料類股占16.5%。現在這兩類股票的比重幾乎完全顛倒了過來,原物料類股僅占指數比重約6.9%,而科技類股卻占有約12%,且這一比重仍在增加之中。還有其他許多不同的地方,例如20世紀60年代,公共事業類股及石油股占指數比重約37%,現在這兩類股僅占19%。當初不怎麼起眼的金融和醫藥類股,現在卻占了整個指數成分股約四分之一之強的比重。
表8-3 1964年和1996年標準普爾500股股票種類比例(%)
比重
————————————————————
類股 1964年(%) 1996年(%)
金融 2.0 14.6
醫藥 2.3 10.7
非耐久性消費 9.0 12.8
耐久性消費 10.8 2.7
服務業 6.3 9.7
石油 17.8 8.9
交通 2.6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