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改變劣勢就是優勢:不斷武裝自己,不斷優化自己 2.鎖定生命的坐標:做自己的人生舵手
決定先做什麼,勝於埋頭苦幹
有理想、有追求、有上進心的人,都有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他懂得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因而他的所有努力,從整體上來說都能圍繞一個比較長遠的目標進行,他知道自己怎樣做是正確的、有用的。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在36歲時就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製片人之一,電影史十大賣座的影片中,他一個人就囊括了四部。
斯皮爾伯格在十二三歲時就樹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要成為電影導演。在他17歲那年的某天下午,當他參觀環球製片廠後,他的一生改變了。那不是一次平常的參觀活動,在他得窺全貌之後,當場他就決定要怎麼做。他先偷偷摸摸地觀看了一場實際電影的拍攝,再與剪輯部的經理長談了一個小時,然後結束了參觀。
第二天,他穿了套西裝,提起他父親的公文包,裏頭塞了一塊三明治,再次來到攝影現場,裝出他是那裏的工作人員,他特意避開了大門守衛,找到一輛廢棄的手拖車,用一塊塑膠字母,在車門上拚成“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導演”等等。然後他主動去認識導演、編劇、剪輯,終日流連於他夢寐以求的世界裏。從與別人的交談中學習、觀察並總結出越來越多關於電影製作的經驗。
終於在20歲那年,他成為正式的電影工作者。他在環球製片廠放映了一部他拍得不錯的片子,因而簽訂了一張7年的合同。
斯皮爾伯格為什麼能夠成功呢?因為他知道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也知道做法,他用恰當的目標,為自己鋪就了成功的道路。 目標是做事的一個燈塔,我們所有的精力與力氣都有為它儲備的。目標的大小直接決定著成功事情的大小。目標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猶如舵手航行的指針。有了這樣的目標,你在奮鬥中就不會因迷失方向而無所適從。 尼克?亞曆山大最渴望達到的目標是上學。他在孤兒院長大,那是一種老式的孤兒院,孤兒院從早上5點工作到日落,夥食既差又不夠吃。但是,他心中沒有忘記想要上學的目標。
尼克14歲就從中學畢業,投入社會謀生。他在一家裁縫店裏操作一架縫紉機。後來,那家裁縫店加入了工會,工資提高了,工作時間縮短了。
尼克幸運地娶了一個女孩,她願意幫助她實現上大學的夢想。但事情並不容易,到他們結婚之後沒多久,也就是1931年,店裏開始裁員,於是他們決定自己去闖天下。他們把存款聚集在一起,開了一家“亞曆山大房地產公司”。尼克的太太特麗莎甚至把訂婚戒指也賣掉了,以便增加他們那筆小小的資本。
在兩年之內,生意興隆,於是特麗莎堅持要尼克去上大學。他在26歲的時候,得到了學位——這是人生道路上所抵達的第一個裏程碑。尼克又回到房地產事業。他們又有了一個新目標——海邊的一幢房子,終於他們也實現了那個夢想。他們生了一個女兒,如果他們能把他們商業大樓的分期付款繳清,把大樓變成公寓出租,收入的租金就能支付他們孩子的大學費用了。他們一心一意要達到這個目標,他們終於做到了。
實現了這些目標之後,他們為自己樹立了新的目標:為退休保險金而努力。尼克單獨主持事業,特麗莎則照顧自己的家,他們過著一種忙碌、成功、幸福的生活。他們用蕭伯納的名言鼓勵自己:“我喜歡不斷地進步,目標永遠在前麵,而不是在後麵。” 目標代表著前進的方向。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過:“一個有品格的人既是一個有理智的人。由於他心目中有確定的目標,並且堅定不移地以求達到他的目標……他必須如歌德所說,知道限製自己;總之,那些什麼事情都想做的人,其實什麼事都不能做,而終歸於失敗。”
設定目標,就能穿過人生阻礙
目標,是一個人未來生活的藍圖,又是人的精神支柱。美國著名整形外科醫生馬克斯韋爾?莫爾茲博士在《人生的支柱》中說:“任何人都是目標的追求者,一旦達到一個目標,第二天就必須為第二個目標動身起程了。人生就是要我們起跑、飛奔、修正方向,如同開車奔馳在公路上,有時偶爾在岔道上稍事休整,便又是繼續不斷在大道上疾跑。”旅途上的種種經曆之所以令人陶醉、亢奮激動、欣喜若狂,因為這是在你的控製之下,在你的領域之內大顯身手,全力以赴。 羅斯福總統夫人在本寧頓學院念書時,要在電訊公司找一份工作,她父親替她約好去見他的一個朋友——當時擔任美國無線電公司董事長的薩爾洛夫將軍。羅斯福夫人回憶說:“將軍問我想做哪種工作,我說隨便吧。將軍卻對我說,沒有一類工作叫‘隨便’。他目光逼人地提醒我說,成功的道路是目標鋪成的!” 一個人要是沒有目標,他就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沒有人能夠不瞄準便命中成功的靶心。人生最關鍵的就是要瞄準一個目標,即使我們會有一點偏失,但是這樣射擊的結果至少比我們閉上眼睛盲目射擊更接近靶心。 撒哈拉沙漠中有一個小村莊叫比塞爾。它靠在一塊1.5平方公裏的綠洲旁,從比塞爾走出沙漠需要3晝夜的時間。可是在英國皇家學院的院士肯?萊文1926年發現它之前,這裏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沙漠。據說他們不是不願意離開這塊貧瘠的地方,而且嚐試過很多次都沒有走出來。
肯?萊文用手語同當地人交談,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是一樣的: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後都還要轉回到這個地方來。為了證實這種說法的真偽,萊文做了一次試驗,從比塞爾村向北走,結果3天半就走了出來。
比塞爾人為什麼走不出來呢?肯?萊文感到非常納悶,最後他決定雇個比塞爾人,讓他帶路,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們準備了能用半個月的水,牽上兩匹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設備,隻拿著一根木棍跟在後麵。
10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大約800英裏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一塊綠洲出來在眼前,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這一次肯?萊文終於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沙漠,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方向和目標。
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裏,一個人如果憑著感覺往前走,他會走出許許多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後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中間,方圓上千公裏,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
肯?萊文在離開比塞爾時,帶了一個叫阿古特爾的青年。他告訴這個青年:“隻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麵那顆最亮的星星走,就能走出沙漠。”
阿古特爾照著去做,3天之後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 許多人一輩子迷迷糊糊,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的目標。他們隻活在一個空間,過一天算一天。那些從人生中收獲最多的人,都是有確定的目標的人。所以,他們警覺性高、積極等待著機會、機會一到就能看出來。
選擇最可能實現的目標
在選擇人生目標以及做事的時候,重要的是麵對現實,揚長避短。誰把握了最可能實現的目標,誰就掌握了命運,抓住了成功。 貝爾納是法國著名的作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小說和劇本,在法國影劇史上有特別的地位。有一次,法國一家報紙進行了一次有獎智力競賽,其中有這樣一個題目:
如果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失火了,情況隻允許搶救出一幅畫,你會搶救哪一幅?
結果在該報收到的成千上萬回答中,貝爾納以最佳答案獲得該題的獎金。他的回答是:“我搶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
成功的最佳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
盧浮宮是有很多價值連城的珍稀名畫,搶救出其中最值錢或者最具藝術欣賞的畫是最理想的。但是我們反過來想想,最好的畫是否也會有最好的保護措施?在大火的情況下,你貿然的衝到博物館裏麵,結果可能會是連畫的外層保護都來不及打開,你和博物館就一同化為灰燼,到頭隻能落個人畫兩空!貝爾納卻不同,他選擇的是最有可能實現的辦法!在離出口最近的地方既可以順利地搶救到畫,又可以保護自己的生命,盡管這幅畫可能不是盧浮宮最好的,但是和人畫兩空相比較,當然貝爾納的方法是最佳的選擇! 生活當中,選擇理想與現實相結合,是走向成功的最佳答案。方法比想法更重要,或者說沒有方法對應的想法,是沒有價值的。 在英國的西敏寺,有一位主教的墓誌銘吸引了所有前來憑吊懷古的人:
我年少時,意氣風發,躊躇滿誌,當時曾夢想要改變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曆增多,我發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於是我縮小了範圍,決定先改變我的國家。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 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餘,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從人願,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當我垂垂老矣,我終於頓悟了一些事: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後來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誰知道呢?但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從力所能及的目標開始。 成功者大都知道自己能力和智力的邊界,知道有一些角色是自己永遠扮演不了的,因此才不會衝動地、人雲亦雲地追求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在生活中我們總傾向於往我們的不勝任階層攀爬,向不可能實現的目標邁進,仿佛追求愈高、愈多就代表愈好,可是環顧四周,我們看到的卻比比皆是這種盲目追求下的犧牲者。我們看到一批批人,而且是人類中的大多數人,爭先恐後、汲汲爭取,到頭來終將是一場空。
著名作家柳青說過:人的一生雖然漫長,但緊要關頭處往往隻有幾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幾步”充分體現了人生的選擇。例如,考生對高考誌願的填報;人們對職業或工作崗位的挑選;有誌者對成功目標的確定;青年人對情感或生活伴侶的選擇;父母對兒女成才的各種培養等等。選擇,是人們良好的主觀願意的展現,而“高不成,低不就”,最終失敗,往往是常見的結果。選擇答案的反差如此之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選擇的理想不切實際。因此,要善於把長遠目標與階段實施結合起來,把理想與現實結合起來,善於用“實際的理想”代替“不可能的夢想”。方法比想法更重要,或者說沒有方法對應的想法,是沒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