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希爾沒能聽從這些“忠告”,他存錢買了一本最好的、最完全的、最漂亮的字典,他所需要的字都在這本字典裏麵,而他的想法是要完全了解和掌握這些字。他首先做了一件奇特的事,他找到“不可能”這個詞,用小剪刀把它剪下來,然後丟掉。於是他有了一本沒有“不可能”的字典。以後,他把自己的整個事業建立在這個前提上,無論何時何地做任何一件事,他從不輕易地認為“不可能”做成。 你並不需要在字典中把“不可能”這三個字剪掉,但你要從你的心智中把這個觀念鏟除掉。拋棄“不可能”的想法,不再為它提供理由,不再為它尋找借口,用光明燦爛的“可能”來代替它。
勇於挑戰自我
要實現人生的最大優勢,就要勇於挑戰自我。如果停止了自我挑戰,那麼,前進的腳步也會停滯不前。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之所以沒有取得成功,並不是因為缺乏出眾的才華,而是因為缺少挑戰自我的決心。 威爾敏茲公司的推銷員克拉倫斯是一個有很大發展前途的年輕人,有一天早晨,他走進了老板的辦公室,站到老板麵前說:
“我想辭去現在這份工作。”
“為什麼,克拉倫斯?”
“因為我覺得自己不是做推銷員的料,我沒有耐心,而且也沒有能力做好這份工作,我認為自己不配再領公司的薪水。”
一個人竟有這麼大的勇氣去向老板承認自己的失敗,這種品質真是太難能可貴了。如果他能把這份勇氣用到工作中去,那簡直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想到這兒,老板做出了讓克拉倫斯驚訝的決定,他沒有同意他的辭職,而是盯著克拉倫斯的眼睛對他說:“我對我任用什麼樣的人一向很有信心,我認為你完全具備做推銷員的特質。我要求你去挑戰自我,克拉倫斯——做最成功的推銷員!你現在就從這裏出去,在今晚回來前要求自己帶比以前任何一天都多的訂單回來。”
克拉倫斯傻愣愣地盯著老板,眼中閃出了一道火花。稍後,他徑直走出了辦公室。
當晚,他回到公司時,已不再像早上那樣盲目和大膽,從他身上流露出的是勝利的喜悅。他當天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而且,從那天以後的每一天他都能創造新的紀錄。 在生活中,像克拉倫斯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並不缺少成功所需的特質,需要的隻是一點自我挑戰的勇氣。他們期待著戰鬥的發生,期待著他人對自己說:“我要向你挑戰……” 加利福尼亞州吉源公司有一個當技工的年輕的小夥子找到主管,說自己讀完高中後就被迫輟學工作,他發現那些受到高等教育的人的素質都遠在他之上,這令他內心十分自卑。主管對小夥子進行了仔細的考核,發現這個小夥子很聰明,具備了很大的潛質,於是要求他勇敢地向自我挑戰,辭去工作重新回到學校。於是,這個小夥子克服了家庭、經濟等問題上的種種困難,上了大學,並堅持讀完大學的課程。後來,他成為了一位傑出的工程師。 自我挑戰的人往往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類似上麵故事中提到的挑戰自我獲得成功的事情正在發生。但是也有很多相反的事例:有人拒絕挑戰自我;有人雖被選中去創造一番偉大的事業,但他們的眼中沒有閃動那種戰鬥的光芒,於是他們失敗了。這樣的事讓人感到十分可惜,因為他們喪失了很多取得成功的機會。
你最好能堅持提醒自己:“一定要挑戰自我!”這樣,你就會有充滿自信的感覺,也能進入成功的狀態。如果你想成為一名自我實現者,如果你想讓自己的事業不斷的發展。那麼勇敢地向自我挑戰吧!這是衡量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標準。因為隻有敢於挑戰自我的人,才能有勇氣迎接世界的挑戰。
學習是強化優勢的手段
在古希臘帕特農神廟上刻著這樣一句話:“一個求知一生的人,他能成為駕馭人生的宙斯。”知識的確有強大的功能,它能改造世界,也能造就人身自身。曆來的成功之道在於:有知勝無知,大知勝小知。所以你要提高自己的優勢,就要不斷學習,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知之人、大知之人,那麼你才能成為駕馭自己人生的“宙斯”。反之,你就會成為失敗的“奴仆”。 塞繆爾?拉莫裏是一個以學習來不斷提高自己的耕耘者。他是珠寶匠的兒子,祖上從法國逃難到了英國,從此在英國定居下來。他少年時代並未受過什麼教育,但是通過不知疲倦和勤奮克服了這一劣勢,並且一生中從未停止過努力學習。
他在自傳中寫道:“我十五六歲時下決心學習拉丁語。那時候我對拉丁語的了解僅在於一些極日常的語法規則。通過三、四年的刻苦學習之後,除了有關專業科技課題的著作,譬如瓦羅?康路馬拉、塞爾瑟斯的著作,我幾乎讀完了所有拉丁語鼎盛時期的散文家的作品。其中,利維、薩盧斯特和塔西陀的書我讀了有足足三遍。我研讀過西塞羅廣為流傳的演講詞,翻譯過荷馬的作品。特倫斯、維吉爾、賀瑞斯、奧維德、還有尤維納利斯的作品我都讀了一遍又一遍。”
塞繆爾?拉莫裏另外還自學了地理、自然曆史和自然哲學,他是個真正知識淵博的人。他16歲時就進入大法官法庭工作,在那兒做秘書。他工作勤快,並不斷努力學習,不久又進入了律師行業,勤奮學習和不懈的努力確保了他在事業上的成功。
1806年,塞繆爾?拉莫裏伯爵被政府任命為副檢察長,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他穩步前進,成為法律界的名人之一。塞繆爾應該是做得很優秀的了,然而他還經常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因此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補充知識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無論怎樣,你一輩子都應在學習中度過。孔子告訴人們這樣一條做人之道:“三人行,必有我師。”隻要你願意學,機會多的是。 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中的“七十二賢”之一,以勇武剛直、擅長治政而著名。但他在剛剛見到孔子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
孔子見子路來找他,以為他是為求學而來的,所以迎頭便問:“你愛好什麼?”子路沒弄清楚孔子的意思,貿然回答:“我愛好長劍。”孔子搖了搖頭,說:“我問的不是這個,我是說,你是個有能力的人,假如再加上勤學好問,成就將不可限量。”
子路理直氣壯地說:“南山上的竹子,本來就直挺挺的,用不著矯正。砍來當箭用,可以射穿犀革。由此看來,本質好就行了,做學問有什麼用呢?”
孔子進一步解答道:“不錯,砍了竹子,是可以當箭用。但如果在它的一端束上羽毛,在另一端裝上金屬的箭頭,並且磨得十分鋒利,難道不會射得更加深入嗎?”子路聽了,恍然大悟,恭恭敬敬地行了個禮,說:“我十分願意接受你的教育!” 學而知之,是自古以來治學立身的良訓,也是為人處世中能夠有所成就的根本之策。 約翰?萊頓出身於羅克斯巴勒郡一片荒涼山穀中的牧羊人的家庭,幾乎全靠自學成才。像許多蘇格蘭牧羊人的兒子一樣,約翰?萊頓很早就有了對知識的渴望。當他還是個光腳的窮孩子時,每天步行6-8英裏穿過荒野到科克頓的鄉村學校去上學。這就是他受到的全部教育,其餘的知識他幾乎全是自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