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笑傲人生:讓你的優勢經得起考驗 1.一次行動勝過十次胡思亂想:患得患失,最容易悵然若失敢想敢做是發揮優勢的唯一捷徑
敢想和敢做,是促使人走向成功的一對孿生兄弟,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任何人要想獲得成功,首先必須敢想才行,也就是要敢於想象自己的未來,把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提升起來,而不要退縮在一個蹩腳的、狹小的角落。
卓越的人生都是崇高理想的產物。不過,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另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麵是,隻敢想而不敢做或不願做的人,也不會擁有成功。 有個人曾經問著名思想家布萊克:“你能成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多思多想!”布萊克回答。
這個人如獲至寶地回到家中,開始整天躺在床上,進入“多思多想”的狀態。
一個月後,那個人的妻子找到布萊克,愁眉苦臉地訴說道:“求你去看看我的丈夫吧,他從你這兒回去以後,就像中了魔一樣,整天躺在床上癡心妄想!”
布萊克趕去一看,隻見那個人已經變得骨瘦如柴。他拚命掙紮著爬起來,對布萊克說:“我最近一直都在思考,甚至到了茶飯不思的地步,你看我離偉大的思想家還有多遠?”
“你每天隻想不做,那你都思考了些什麼呢?”布萊克問道。
那人回答道:“想的東西實在太多,我感覺腦子裏都已經裝不下了。”
“哦!我大概忘了提醒你一點:隻想不做的人隻能產生思想垃圾。成功像一把梯子,雙手插在口袋裏的人是永遠爬不上去的。”接著,布萊克舉了一個例子:
有一個滿腦子都是智慧的教授和一位文盲相鄰而居。盡管兩人地位懸殊,知識、性格更是有著天壤之別,可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如何盡快發財財富。
每天,教授都蹺著二郎腿在那裏大談特談他的“致富經”,文盲則在旁邊虔誠地洗耳恭聽。他非常敬佩教授的常識和智慧,並且按照教授的致富設想去付諸實際行動。
幾年後,文盲成了一位貨真價實的百萬富翁。而那位教授依然是囊空如洗,還在那裏每天空談他的致富理論。 成功在於意念,更在於行動。許多人都為自己製訂了人生目標,從這一點上說似乎人人都像一個戰略家。但是,相當多的人製訂了目標之後卻沒有落實下去,不敢采取行動,結果到頭來仍是一事無成。
“做”即行動,這是成功人生的起點,因為成功來自於身體力行。同樣,也隻有通過確實有效的行動,你才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追來幸福之神的垂青和厚愛。相反,無論你有多麼美好的目標,多麼縝密的計劃,如果你不實際地行動起來,成功之門永遠不會開啟。
行動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態度,因為凡事都不去行動,就不會知道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而采取了行動,你的潛能就會隨著行動發揮作用,輔助你由消極轉為積極,讓你在每天的行動中都享受到成就帶來的滿足。 托尼是哥本哈根大學的學生。有一年暑假他去當導遊。因為他總是高高興興地做了許多額外的服務,因此幾個芝加哥來的遊客就邀請他去美國觀光。旅行路線包括在前往芝加哥的途中,到華盛頓特區做一天的遊覽。
那天,卓根的外套口袋裏放著飛往芝加哥的機票,褲袋裏則裝著護照和錢。他隨著遊客抵達華盛頓後就住進了“威爾飯店”,有人為他預付了賬單,他真是樂不可支。可是後來托尼突然遇到很大麻煩。當他準備就寢時,才發現皮夾不翼而飛。他立刻跑去櫃台那裏。
“我們會盡量想辦法。”經理說。第二天早是仍然找不到,托尼連兩塊錢的零用錢都找不到。自己孤零零一個人在異國,應該怎麼辦呢?打電報給芝加哥的朋友向他們求援,還是到丹麥大使館去報告遺失護照?或者坐在警察局幹等?
他突然對自己說:“不行,這些事我一件也不能做。現在仍有寶貴的一天待在這裏。今天晚上還有機票到芝加哥去,一定有時間解決護照和錢的問題。我要好好看看華盛頓,說不定我以後沒有機會再來。我跟丟掉皮夾子以前的我還是同一個人,那時我很快樂,現在也應該快樂呀。我不能白白浪費時間,現在正是享受的好時候。”
於是他立刻動身,徒步參觀了白宮、國會山莊和幾座大博物館,還爬到華盛頓紀念館的頂端。他去不成原先想去阿靈頓和許多別的地方,但他看過的,他都看得更仔細。
等他回到丹麥以後,這趟美國之旅最使他懷念的卻是在華盛頓漫步的那一天——如果他沒有用敢想敢做的態度去處理那件事,就會白白地浪費了那麼充實的一天。
幾天之後,華盛頓警方找到了他的皮夾和護照,並且送還給了他。 許多失敗的人就是因為不敢想、不敢做,結果浪費了大好的機會,與成功失之交臂。他們常犯以下一些毛病:
1.缺乏自信。
缺乏自信的人很在意別人的批評,很容易聽別人的勸告。但這樣的話,常常陷入優柔寡斷的誤區而不能自拔。如果在行動中,一直想著“不知別人怎麼看的”,“不知別人怎麼做的”,就根本無法貫徹自己的行動。
缺乏自信的人必然容易動搖,容易動搖的人必然會半途而廢,半途而廢的人必然不會抓住成功的機會。這簡直就是一個“人生失敗方程式”。
2.不敢邁出第一步。
萬事開頭難。行動的第一步是最難邁出的。很多人拘泥於周全的計劃,詳細的考慮。他們把種種困難全部一一挖出,然後在腦海中尋思各種克服的辦法,結果又有新的困難產生,結果越來越亂,千頭萬緒。最終他們被困難的複雜性與龐大性壓倒,在行動之前就已放棄,這種人明顯欠缺決斷力與行動力。實際上一個人即使有再準的先見之明,再正確的事先判斷,如果不付諸實行,也顯得毫無意義。因此,要想成功,最重要的便是行動。
3.容易半途而廢。
克勞德?普裏斯頓說過:“我們可以把夢想比喻成利用放大鏡來燒東西一樣。把焦距調整好才能使陽光的熱集中到一點。在太陽的熱度還未達到燃燒的燃點之前,你必須緊緊抓住放大鏡不動。我們的夢想也是如此,能否實現就看你能否信心堅定,始終不放棄。”
別把困難在想象中放大
有時困難在想象中會被放大一百倍,然後很多人因為相信這些困難不可克服而退縮。事實上,走出了第一步,你就會發現那些麻煩與困難並不是想象的那麼嚴重,有時隻是自己嚇自己。 瓊斯大學畢業後如願考入當地的《明星報》任記者。這天,他的上司交給他一個任務:采訪大法官布蘭代斯。
第一次接到重要任務,瓊斯不是欣喜若狂,而是愁眉苦臉。他想:自己任職的報紙又不是當地的一流大報,自己也隻是一名剛剛出道、名不見經傳的小記者,大法官布蘭代斯怎麼會接受他的采訪呢?同事史蒂芬獲悉他的苦惱後,拍拍他的肩膀,說:“我很理解你。讓我來打個比方---這就好比躲在陰暗的房子裏,然後想象外麵的陽光多麼的熾烈。其實,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往外跨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