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法則:獲取食物的最大營養 十二種健康的烹調習慣
生活當中,有一些健康的烹調習慣需要我們養成,但我們卻未必知道,未必能夠做到,現例舉出來,希望對您能夠有所提示。
1. 少加鹽和味精。吸取過量的鹽份和味精對身體絕無好處。可考慮用香料、調味醋、柑橘汁來取代鹽。將大蒜和洋蔥粉(不是蒜鹽和蔥鹽)加進肉類和湯中,味道亦不錯。
2. 宜蒸不宜炒。選擇既能保持味道及顏色又能保留營養的烹調方式吧。用蒸的方法烹調蔬菜,但可避免長時間烹調及高溫破壞營養價值。
3. 多放蔬菜。嚐試在沙拉及各種菜肴中加入不同種類的蔬菜,例如在湯中加入蔬菜、用切碎的紅色或黃色辣椒來加強菜肴的味道、用醃水果來取代濃味的湯汁,並伴隨肉類一起吃。
4. 嚐試低脂肪的替代品。例如低脂乳酪、低脂沙律醬以及脫脂奶。在烤烘食品時,用兩個蛋白代替一整隻蛋,亦有顯著降低脂肪和膽固醇之效。
5. 當心油脂。烹調時盡可能瀝幹油份,剛煎炸完的食物要用專用紙巾吸除油份。將吃不完的湯放在雪櫃內,加熱前便可將表麵的油撇去。
6. 別吃燒焦的食物。盡量少用明火烤肉,以減低食物燒焦的機會。微波爐烹調是健康的烹調方式,因為烹調時間短,可以減少營養物質的流失。
7. 自製甜品控製脂肪量。在家中自製蛋糕時,選用蘋果醬、李子醬或酸奶來取代鮮忌廉吧,這對果仁巧克力餅來說效果更理想,可有效減低脂肪含量。
8. 選用全穀物麵粉。嚐試在製造麵包和餅幹時選用麥麵粉或麥片,或在麵包中加入麩或麥芽。選擇冰凍的乳酪、果子凍來代替冰淇淋。吃麵包要塗醬的話,應選擇果醬而不是牛油。
9. 活魚不宜馬上烹調。魚類死後,經過一段時間肉逐漸僵硬,其肌肉組織中的蛋白質沒有分解產生氨基酸,而氨基酸是鮮味的主要成分。吃起來不僅感到肉質發硬,同時也不利於人體消化吸收。當魚體進入高度僵硬後,即開始向自溶階段轉化。這時魚中豐富的蛋白質在蛋白酶的作用下,逐漸分解為人體容易吸收的各種氨基酸,處於這個階段的魚不管您用什麼方法烹製,味道才是非常鮮美的。
10. 蝦米不宜直接煮湯喝。蝦米或蝦皮在加工過程中容易產生一些致癌物。食用蝦米、蝦皮前最好用水煮15~20分鍾再撈出烹調食用,將湯倒掉不喝。如果喝蝦米湯,可在湯中加1~2片維生素C,以阻斷致癌物在體內合成。
11. 油鍋不宜燒得過旺。經常食用燒得過旺的油炒的菜,容易發生胃潰瘍。
12. 凍肉不宜放在高溫中解凍。凍肉如在火爐旁、沸水中解凍,肉組織中的水分不能迅速被細胞吸收而流出,就不能恢複其原來的質量。遇高溫,凍肉的內部溫度不易擴散,使細菌繁殖,肉容易變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