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法則: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不良飲食習慣
飲食不規律、不吃早餐、不按時喝水,吃過晚飯後睡覺、晚上睡前進食……都是不良的飲食習慣,現例舉出來,希望對您有所提醒。
1. 不吃早餐,會造成整個上午的體力透支。
2. 睡覺前吃東西和吃了晚飯就去睡覺,都會使機體代謝減慢,攝入過多的熱量,超出機體的需要,多餘的熱量會轉化為脂肪儲存於體內,因此造成營養過剩。容易對於健康和體形都十分不利。
3. 不及時為身體補充水分,會造成假性饑餓,出現機體假性饑餓時,如果誤認為是真的饑餓,從而食用了大量的食物,也會造成熱量過剩而轉化為脂肪,儲存於體內造成肥胖。
4. 暴飲暴食會使脂肪代謝紊亂、內分泌異常,能量入超,造成營養過剩而導致肥胖,並因肥胖而引發其他惡性的連鎖反應。同時還會引起腸功能紊亂,誘發各種疾病。如急性胃擴張、胃下垂等。
5. 吃得太快容易加重胃的負擔,發生胃炎和胃潰瘍,由於咀嚼不細,必然導致食物消化吸收不全,導致各種營養素的損失。
6. 膨化食品屬於含鉛量多的食物。鉛會使腦內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5羥色胺的含量降低造成神經質傳導阻滯,容易產生記憶力衰退、癡呆症、智力發育障礙等,其最明顯的特征是,易致人過早地衰老,並呈現出臉色灰暗。
7. 洋快餐都是高熱量、高脂肪、無纖維的食品,它的製做原料也不是生態自然、綠色有機食物,與中國人的的先天遺傳基因和傳統的食物習慣不同,常吃這些食品對我們的身體造成的危害更多地體現在兒童的超重、肥胖及成人的三高、四高現象。
8. 過冷的食物會使腸胃因冷刺激而痙攣,產生腹瀉,長期下去會使消化功能下降;
9. 過熱的食物易損傷舌頭、口腔粘膜、食道等,對牙齒也可造成損害。食道燙傷留下的瘢痕和炎症,會影響營養素的吸收。易發生某些癌症。
10. 隻吃大米白麵不吃粗糧。我國人民在脫離了饑餓的同時,也告別了粗糧,原先人們常吃的秈米已從市場上絕跡,大米白麵占據了我們的一日三餐。疏不知,大量的營養物質存在於糧食表皮下的糊粉層和胚芽之中,過細的碾磨會損失許多營養物質,特別是維生素B1損失最多。我們身體所需的這些營養物質光靠大米白麵是補充不過來的。
11. 強迫進食。人是情緒化的動物,在情緒有起伏或身體不適的時候,往往容易影響食欲。這個時候如果強迫自己吃東西,會食之無味,從而降低對一些食物的興趣,即使心情好的時候,再看到這些食物也懶得吃了。
忌偏食挑食
有偏食挑食習慣的人遇到喜歡的食物就拚命多吃,不喜歡的食物就少吃或根本不吃,造成的結果是營養過剩或營養不良。
一、喜歡吃肉食、甜食、油膩、油炸食品等,很少吃蔬菜和水果。
1.古人說:高粱厚味,足生大丁。肉食、甜食都是高熱量、高脂肪、高糖食物,多食或過食,都易造成營養過剩,導致肥胖、氣血淤積而發癰疽的情況,還特別會促成血脂異常、動脈粥狀硬化、冠心病,若偏食這些食物,會導致熱量過剩和各種維生素及無機鹽的缺乏,偏葷食更會造成體液偏酸性,導致身體疲勞不易恢複。而當體力支出後,人體的體液本身就偏酸性,這個時候如果還堅持吃單純偏酸性的食物,就會使疲勞感一直延續下去。
2.油膩的食物不易消化,會增加胃腸負擔,造成消化不良,迫使膽汁和胰液大量分沁,有發生膽道疾病和胰腺炎的可能。
3.煎過油條、炸過魚蝦禽肉等的食用油,由於其高溫的作用會生成一種叫過氧脂質的物質,如果使用時間長,這類物質將更多,大量進入人體後,也會極大地破壞人體內的酸係統以及維生素等的產生,是一種加速人衰老的催化劑。長期在陽光下暴曬的鹹魚、禽畜肉等,長期存放的餅幹、糕點、油茶麵、油脂等,都很容易分分解成過氧脂質,注意謹慎食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