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法則: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食宜細緩,不可粗速”(1 / 1)

第五法則: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食宜細緩,不可粗速”

常言說“病從口入”,在當前講究時間效率的時代,有些人往往在進餐時狼吞虎咽……這其實非常不利於自身的健康。那麼,為什麼細嚼慢咽的道理何在呢?

“細嚼慢咽”這一古老的成語有著很深的科學道理,咀嚼是幫助攝食及消化的重要環節,原因如下:

1. 細嚼慢咽有利於牙齒與牙周組織的健康。

2. 細嚼慢咽直接影響胃腸的功能。

3. 進食時緩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唾液中的澱粉酶可助消化,大量唾液與食物混合、溶解、相互作用,可以促進機體對營養素的消化吸收。

4. 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分泌性抗體可殺菌解毒,唾液具有使致癌物質轉化為無毒的神奇作用,可以改變食物中的有毒物質的化學結構,而起到解毒作用。亞硝胺、黃曲黴毒素、3,4-苯並芘及烷化劑、煙油,魚和海味的焦糊物等均容易導致誘發細胞破壞性突變,而它們一遇到唾液,在30秒鍾內其毒性即可完全喪失。

5. 經常多次的咀嚼還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其原因是,咀嚼是接受大腦的指揮,同時又不斷地給大腦以刺激。

6. 據調查,不善於咀嚼的人到了老年時期容易患老年癡呆症。

所以說,細嚼慢咽就等於為我們身體提供了第一條健康防線,可以防治多種疾病。

“食宜細緩,不可粗速”,古人提醒我們要細嚼慢咽,《養病庸言》一書中也說:“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醫說》中記述說:“食不欲急,急則損脾,法當熟嚼令細”。

小貼士

如果是病人,每口飯最好咀嚼50次再吞咽下,非常有利於機體康複。

吃飯時不宜工作和娛樂

不少上班族喜歡對著電腦屏幕吃飯,號稱吃飯工作、娛樂兩不誤。其實,吃飯盡量還是專心地吃。

吃飯時不專心,有多種危害:

一是飲食無味。食物的色、香、味、形,能夠通過人的感觀器官,產生條件反射,從而增進人的食欲,使人體獲得足夠的營養素。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吃飯的同時又看書又看報,或者觀看電視,其主要注意力肯定不在飯菜上,因而再好的飯菜也品不出味道來。常常可以看到有的人吃過飯後競不知所吃的都是什麼東西,更不用說仔細品出飯菜的滋味了。長此以往會造成食欲不振。

二是腦胃爭血。吃飯時,身體動員了所有有關的消化器官參與對食物的咀嚼、接收和消化,尤其是胃,這時正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大部分血液都在流向胃部,以便隨時為它提供能量和營養。可是,如果又說又笑,大腦興奮,就會將相當一部分血液吸引到大腦,形成體內腦與胃爭血的局麵。這種競爭的結果,會導致食物的消化吸收率降低,並誘發腸胃係統的疾病。

三是易出危險。吃飯時隻顧得談話,很可能會無意中將一些不該吃的東西誤入口中,從而造成危險。比如吃進魚刺、骨頭、熱飯燙傷口腔粘膜等。

四是容易吃多,導致肥胖。看報看電視易使飲食時間過長,不知不覺吃多了,就容易導致肥胖。

此外,吃飯談事,進食速度太快、將工作壓力和不良心情帶進吃飯中、時間過長的宴請等,這些不良的進食方式不僅會引起胃炎和腸炎,還會引發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

因此,在吃飯時,應該全神貫注地吃。有什麼話可以吃過飯後再說,有什麼工作可以飯後再做,切不可邊吃邊說,邊吃邊工作邊娛樂,更不可大說大笑。即使10分鍾的工作餐也可以吃得很從容,關鍵是要一心一意地吃,不說話,不想事。 不要把“談事”帶到吃飯中,吃飯就是吃飯,以健康為重。

最理想的進食模式是,在吃飯前做5次到10次深呼吸,使心情完全放鬆,拋開所有與飲食無關的思維,把精力集中到食物上,然後心情愉悅、細嚼慢咽地專心吃飯。以此方式進食,人的消化係統和代謝吸收係統都處於最佳狀態。

最近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堅持在每餐前認真地做禱告竟可以減肥,因為做禱告使人在進餐前進入了一種“平和快樂模式”,將人體調整到健康進餐狀態。

小貼士

膳後也不宜立即用腦。進食後,胃部消化需要集中血液。聽聽輕音樂,休息一會兒最為合適。若吃完就用腦,血液流向頭部,胃腸血少,容易影響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