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法則:走出誤區 避開禁忌 三、及時更換菜板(1 / 2)

第六法則:走出誤區 避開禁忌 三、及時更換菜板

不管是我們所用的木質的菜板還是塑料菜板,使用時間長了之後都會老化。一旦菜板表麵開始變得不光滑,並出現凹槽的話,就很難徹底清潔,尤其是我們每天在菜板上切肉、切魚、切熟食、切菜,難免有些食物會殘留在菜板表麵的凹槽中,這樣就為病菌的生長提供了環境。這個時候我們一定不要吝惜,必須及時更換新的切菜板。

走出對碳水化合物認識的誤區

為了追求生活品味,為了減肥,為了口味……越來越多的現代人在日益減少主食的量,在大吃大喝之後,常常免去主食。然而,這種做法卻非常不恰當,為什麼這麼說呢?為什麼要以穀類為主?《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每人每天應吃穀類食物多少克?

一些人早餐往往吃兩個雞蛋、喝一杯牛奶就匆匆忙忙去上班,對於碳水化合物食物則很少問津。還自以為這種高蛋白早餐是最有營養的,對維持一上午的營養該不成問題了。其實這樣的早餐是極其不科學的。其不科學性就是早餐中蛋白質含量過高,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太少了。這樣的飲食結構並不能提供充足的能量。

營養科學告訴我們,在人類機體的生命活動中,能量的需要是第一依的、基本的。在眾多營養素中可為機體提供能量的隻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其中碳水化合物是人體的最佳能源,機體所需能量的60%~65%應當由碳水化合物提供。而這種早餐中的碳水化合物太少了。兩個雞蛋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僅1.4克,一杯牛奶中也不過9.2克,兩者合計僅10.6克,其中所含能量僅178千焦(42.4千卡)。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成年人每日膳食能量攝入應約為9600千焦,再按早餐應負擔30%,供給與實際需要相差很大。即使把雞蛋與牛奶中的脂肪(18.6克)也用上,遠遠不能滿足上半天對能量的需要。

碳水化合物有節約蛋白質的作用。蛋白質本來屬於結構物質,並非主要的能源物質,但是如果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不足,為了得到足夠的能量,機體就會動用蛋白質來提供能量作為補充。蛋白質作為能源物質被消耗掉後,機體生長發育、修補器官所需的蛋白質卻落了空,就會引起蛋白質缺乏。

碳水化合物不足時會引起一係列的疾病。碳水化合物在體內氧化時代謝的最終產物是—氧化碳和水;脂肪的生物氧化時則需要碳水化合物給它提供能量,否則就會氧化不完全而產生酮體(一種酸性物質);蛋白質在體內不能完全氧化、其最終產物除水和二氧化碳外,還有尿素、尿酸、肌酐等含氮物質,這些代謝產物都得交給腎髒去處理,從尿液中排出。增加了腎髒的負擔。這也是生活好了,腎髒病多了的真正原因。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每人每天應吃穀類食物300克~500克,並提出“穀類為主”。高碳水化合物的膳食結構,“穀類為主”的消費習慣是符合生理學和營養學的,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能源是不能動搖的。

走出蛋白質多多益善的飲食誤區

長期以來,不少人在膳食結構上存在一種誤區:飯多吃要發胖,蛋白質多吃有利健康。這種錯誤觀點的產生,是由於人們忽視了合理膳食結構中的各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從而盲目誇大了蛋白質在人體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因此,了解蛋白質在人體中的合理地位,樹立合理膳食的正確觀念,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著很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