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條條大路通羅馬:商人的變通哲學 5.除舊布新,適時轉型
企業的經營環境隨時都在發生變化,企業的地位也在發生變化。一些大型企業能渡過難關,繼續發展,往往離不開除舊布新的改革創新。如果因循守舊,故步自封,不能夠及時地分析環境、審視自己,企業曾經的輝煌很快就會成為過去。因此,改革創新和適時轉型是企業保持發展活力的重要源泉。
1970年,星光還隻是獨自創業的林光如開辦的一個印刷小作坊。16平方米的廠房、一台二手印刷機,就是全部家當。20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印刷界一些人因擔心香港的前途紛紛減少投資,林光如卻看準時機擴大投資,並不惜斥巨資率先從德國引進當時最先進的印刷設備,滿足歐美客商對精美包裝的需求。在當時香港印刷界還普遍采用二手機的背景下,這一敢為人先的舉動立即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香港業界紛紛效仿,從而帶動了全港印刷水平的整體提升,星光因此聲名鵲起。
1993年,星光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成功實現從家族式管理到資產上市社會化,贏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印刷是個既古老又現代的行業,隻有不斷創新,才能使企業永葆青春。三十多年來,星光集團始終應用最前沿的科技於生產管理中。它率先在業內啟用ISO900l及ISO14001管理係統,憑借精細化的管理、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成功的快速反應、“客戶聯盟”的市場推廣機製,不少世界500強企業如微軟、惠普、英特爾、寶潔、鬆下、歐萊雅等都成為星光的長期客戶。印刷業是個競爭激烈的行業,除了“以科技領先”,星光的做法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設立“創意中心”來設計研發新產品,利用“授權”、“品牌”和“服務”來贏得利潤,同時以全球化思維探討和引領印刷行業標準的製定,以保證自己始終走在行業的前端。
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於多元化、國際化發展過速,管理、人才一時無法跟上,星光集團曾一度陷入低穀。痛定思痛,林光如決定要在自己的企業辦一所管理學院。這所學院與其他業內專業學院不同的是,學院與工廠、研究、設計等環節緊密相連,學生直接與實踐接軌,掌握國際上最先進的印刷設備操作技術與設計技能,畢業後均成為業內即用人才。
更具特色的是,“星光管理學院”不僅培訓屬下員工,還同時開辦了麵對客戶和供貨商的培訓課程,比如舉辦“以全球化思維探討印刷行業標準”論壇,以及開放印刷品買家證書課程等。許多星光老客戶如歐萊雅、CD、露華濃、默沙東、聯合利華等知名品牌企業派人員參加培訓後都給予高度評價。這種互動式培訓使企業和聯盟夥伴相互協作,結成了更為緊密的一體化經營和發展關係。
星光重視人才,認為“我們要將員工‘舉在頭頂,放在心上’,給員工更多的關愛和栽培”。因此,在星光,員工們有充分的歸屬感,因為“選擇星光,就是選擇成長,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星光集團有不少二三十年伴隨公司一起成長的老員工,即便在星光曾因種種原因瀕臨倒閉的艱難時刻,員工們都不離不棄,甚至把自家的存款拿出來集資,與公司共渡難關。人才的力量在這裏保證充分顯示。
林光如常說:“過去的經驗告訴我,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要素”。他非常注重並極力倡導建設學習型企業。除培訓之外,他還選拔優秀員工到國外進修。識才、愛才、用才、育才,林光如的真誠、熱情與謙和感染著每一個人。他多次感慨地講:“公司曾經因決策失誤陷入低穀,錯在我這個當家的沒有廣為納諫。”為此,50多歲時,他還到新加坡國立大學修完了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提升自己的現代管理水平,並規定每月召開一次集團中高層管理人員參加的為期一天半的學習會和經營分析會,集思廣益。由此,公司業績連年穩定增長,2005年,星光集團被《福布斯》雜誌評為“亞洲200家最佳中小型上市公司”之一。
世界上的事物無不是在運動著的,隻有不斷地運動發展,事物才會存在,否則便會走向衰亡和毀滅。可以說,萬事萬物都是在繼承與發展中傳承下來的。人們所從事的事業也存在著同樣的道理,接下前人開創的事業或將自己開創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都要有揚棄,在繼承和發揚中舍棄掉適用於過去時代而不適用於當今的東西,這就需要除舊布新,適時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