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條條大路通羅馬:商人的變通哲學 8.創新是傳業恒則
世界上的事物無不是在運動著的,隻有不斷地運動發展,事物才會存在,否則便會走向衰亡和毀滅。可以說,萬事萬物都是在繼承與發展中傳承下來的。人們所從事的事業也存在著同樣的道理,接下前人開創的事業或將自己開創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都要有揚棄,在繼承和發揚中舍棄掉適用於過去時代而不適用於當今的東西,這就需要打破陳規,不斷創新。
現居新加坡的黃氏家族就是閩裔商人中一個傳統的經商世家。黃家是福建金門人,19世紀下半葉因生活所迫下南洋謀生。正如法國作家大仲馬稱自己的兒子小仲馬才是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一樣,如果說創辦大華銀行是黃慶昌值得終生自豪的事,那麼在他眼中。他所培養出的尤勝其父的黃祖耀更值得他驕傲。而對於黃祖耀來說,其父留給他的不僅僅是良好的商業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對他的悉心培養和在他初涉商場時的勸誡指導。自己當年被家父千裏迢迢送回閩南家鄉的情景曆曆在目。早在黃祖耀上學時起,黃慶昌便已經有目的地對兒子展開了培訓,進入商界後,黃慶昌更是把他留在身邊,時刻以行動影響培育他。黃慶昌教導黃祖耀的方法其實很簡單,每天一早,他們父子倆便同車前往位於北京街的慶隆號。一路上,黃慶昌總是與兒子討論當天的重要新聞,讓他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有時則針對一二件公司裏或者外麵的商業案例與兒子交換看法。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期間,黃祖耀與父親黃慶昌的關係最為密切,他們既是父慈子孝的楷模,也是相互尊愛的同道,一同在銀行工作,一同參加社交活動。父親的幫助使黃祖耀在商界已有相當聲名,就這樣到了1960年,黃慶昌終於放心地辭去大華銀行總經理的職務,董事會順理成章地推舉31歲的黃祖耀子承父業。在此之後,對銀行業務的處理成為黃家父子談論最多的話題,但黃慶昌從不勉強兒子遵照自己的旨意辦事,而是時常告誡兒子,隻管按照你認為的正確方法去做。
1959年,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的新加坡開始實行內部自治,但自治後又麵臨著殖民時代留下的動蕩不安的政治局麵,以及依賴轉口貿易的單一經濟結構和失業嚴重、文化教育落後等困難。大氣候的不利,也使經營活動以存款及轉口貿易等為主體的華資銀行深受影響。以黃氏家族為主體的大華銀行同樣麵臨著嚴峻挑戰。在全麵分析形勢後,黃祖耀決定銳意改革,
經過5年努力,1965年大華銀行香港分行正式成立,為日後的良性發展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對於黃祖耀的大膽假設、銳意改革,黃慶昌十分讚賞。果然,黃祖耀不但突破了其父黃慶昌的框框,創造了大華的新局麵,而且還革除了前弊,破除了許多父親在過去經營中遺留下來的不利於新形勢的老規矩,使大華銀行於1970年成為新加坡第一家公開上市的銀行,並拉開了20世紀70年代飛躍發展時期的序幕。
1971年,黃祖耀當選為大華銀行董事會副主席。兩個月後,他以1200萬新加坡元收購了擁有17家分行的崇僑銀行的5315%的股份,在東南亞社會引起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