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寶寶人工喂養的營養知識(1 / 3)

第二章 寶寶人工喂養的營養知識

寶寶幼小生命從喂養開始,但是由於某些原因,媽媽可能不能母乳喂養寶寶,人工喂養成了寶寶必須的選擇。那麼幼小的生命,新手爸爸媽媽該如何喂養?牛奶、配方奶、新鮮牛奶、酸奶……那麼多的奶製品,小寶寶到底需要哪一種?除了奶製品,寶寶還需要其他的營養食品嗎?這些問題,在這一章裏,都可以找到答案。

科學資訊

嬰兒人工喂養所需的知識

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與媽媽的喂養密切相關,因為很多媽媽對如何科學喂養1周歲的寶寶並不十分了解。媽媽們不知道不同月齡寶寶,喂養食物也應該不同,結果使寶寶的生長發育受到很大影響。據現代研究發現,寶寶的輔食添加,應該呈現階梯狀。

1周歲內寶寶需要經曆“液體食物—泥糊狀食物—固體食物”這樣一個喂養過程,特別是以出生後第4、5、6個月的啟動階段為最關鍵時期。這時,不能隻以乳類喂養,必須按時、按量、按食物種類為寶寶及時添加輔助食品。

階梯第一級是指出生3個月以內的寶寶,這個階段以母乳或其他乳類喂養為主,從母乳或配方奶中獲得充足的熱量和營養。

補充維生素D應從出生後第3周開始。母乳喂養兒每天添加濃魚肝油滴劑2~3滴,3個月時增至4滴,每天分2次喂食。

從2個月開始,寶寶能夠添加的輔助食品隻是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果汁或果蔬汁,如純鮮蘋果汁、純鮮橙汁、純蘋果胡蘿卜汁等。能更好地促進鐵在腸道吸收,防止寶寶發生貧血。 點擊本階段喂養關鍵詞

階梯第二級指出生後4~5個月的寶寶。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不能滿足於母乳的營養了,需要添加一些輔食。可以開始給寶寶吃煮熟的雞蛋,最早從1/4蛋黃開始,先壓碎後放入米湯或奶中調勻後喂食,待適應後增至半個。

從4個半月起,在母乳喂養的基礎上,給寶寶添加富含鐵的純米粉(按說明),或每天1湯匙很爛的無米粒稀粥。如果寶寶消化情況良好,從5個月起爛粥增至2-3湯匙,再加上半匙菜泥,分2次喂食。添加新的食物最好在上午。一種食物添加後,最好持續喂3-5天再更換另一種食物。寶寶患病時停止添加新食物。

階梯第三級是指已經6個月大的寶寶。這一階段是寶寶學習咀嚼和喂食的敏感期,盡可能提供多口味食物讓寶寶嚐試,並把多種食物自由搭配,滿足寶寶的口味需要。從這時起到12個月,濃魚肝油每天保持6滴左右,分2次喂食。菜汁、果汁增至每天6湯匙,分2次喂食。煮熟蛋黃增至每天1隻,可過渡到蒸蛋羹,每天半隻。

給寶寶吃的稀粥也可以略增稠些,每天先喂3湯匙,分2次喂食,逐步增加,也可添加燕麥粉、混合米粉、配方米粉係列。

階梯第四級是指7~8個月大的寶寶。這時候可以給寶寶提供一些細小的塊狀食物,以強化其咀嚼能力。而且食物的營養及口味最好多樣化,避免寶寶日後出現挑食的習慣。

在食物供給上,每日可由半隻蛋羹過渡到整隻蛋羹;每天喂稠粥2次,每次1小碗。一開始,粥裏可加上2~3湯匙菜泥,後可逐漸增至3~4湯匙。粥裏可加上少許肉末、魚肉、肉鬆,但要注意不要一次加入過多的新食物。

此時,寶寶的咀嚼能力有了質的飛躍,可以讓寶寶隨意啃一些饅頭片或餅幹,促進其牙齒發育。而母乳或其他乳品,每天可喂3次或2次,但必須先喂輔助食品,然後再喂奶。這樣做可以有助於寶寶盡快適應乳製品外的飲食。

階梯第五級是指寶寶長到9~10個月時,此時寶寶的牙齒已陸續萌出,可給一些酥軟的手指狀食物,鍛煉咀嚼和抓握感。當寶寶對添加的食物作出古怪表情時,媽媽一定要耐心,大約接觸10次以上寶寶才能接受。盡量讓寶寶接觸多種口味的食物,隻有這樣他們才更願意接受新食物。

從這個時候起,媽媽可參考以下進食方案:早晨6點喂母乳;上午10點稠粥1碗(大約100-120毫升),菜泥或碎菜2~3湯匙,蛋羹半隻;下午2點喂母乳(或牛奶);下午6點喂稠粥或爛麵條(麵片)1碗,蛋羹半隻,除菜泥外還可在粥中加豆腐末、肉末、肝泥等;晚上10點喂母乳或牛奶。如果寶寶吃得順利,可少喂1次奶或開始考慮斷奶。

階梯第六級是指11~12個月大的寶寶。此時寶寶的胃腸功能已經基本完善,可以吃接近一般的食品了,如軟飯、爛菜(指煮得爛一些的菜)、水果、小肉腸、碎肉、麵條、餛飩、小餃子、小蛋糕、蔬菜薄餅、燕麥片粥等,都可給喂食。但蔬菜要多樣化,逐步取代母乳或牛奶,使輔助食品變為主食。如果正處於春天或秋涼季節,可以考慮斷奶。

另外,可以給寶寶吃一些小肉腸等手指樣食物,讓寶寶自己抓著吃。這樣做可以增添寶寶進食樂趣。

NO.42 咽食期嬰兒的喂養

根據寶寶人工喂養的階梯原則,寶寶發育的不同時期,他們的飲食特征會發生明顯的變化,與此相應的哺育技巧、輔食品種、烹調方法等都應有所不同。根據階梯原則,將寶寶輔食進食過程分為咽食期和咀嚼期。

寶寶在4個月後到6個月大期間,開始增加輔食,這是初期的咽食期。這個時期,寶寶的舌頭隻能前後移動,所以可以把食物咽下去就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此時媽媽要讓寶寶習慣母乳、配方奶之外的食物,能夠咽下液體狀的食物。

在哺喂方法上,應先喂寶寶吃平常一半的奶量。然後把寶寶抱在膝蓋上,剜一點食物在匙上——匙尖滿了就足夠。匙置於寶寶上下唇之間,讓他能嘬到食物。喂的同時,家人要耐心地和寶寶說話,給他鼓勵。

如果寶寶將食物吐出的話不要著急,可以再把匙放於他的上、下唇之間。當寶寶已吃完1茶匙的果泥或菜泥或嬰兒米糊時,擦幹淨他的嘴與下巴,重新再喂奶。

在添加食物上,五穀根莖類食物中,最好先由米糊或麥糊開始喂,當寶寶適應米糊後,再嚐試其它的食物。在給寶寶喂食果汁或者果泥的時候,盡可能選用新鮮的蔬菜、水果,並且最好選擇帶皮的水果種類,以及受農藥汙染與病原感染機會較少的水果,例如:柳丁、橘子、蘋果、香蕉、木瓜等,然後用這些水果製成湯汁、稀釋果汁,喂給寶寶。

在食物性狀上,寶寶此時能夠適應的最大極限在類似於濃湯的糊狀。標準為湯匙稍加傾斜,就能滴滴答答落下來。滑動湯匙,大體上出現微薄痕跡的程度, 寶寶習慣後逐漸減少食物水分,讓輔食呈蛋黃醬狀,標準為攪動湯匙,其上能留下明顯的食物痕跡。

細節提示:適合此階段寶寶的食物有:用滾水、母乳或配方奶拌成流質的嬰兒米粉;削皮,煮爛成泥狀或加水稀釋成湯的胡蘿卜泥;切成兩半,用勺刮成的蘋果泥;還有煮的很爛的青豆、椰菜花、土豆泥等。

NO.43 中期咀嚼期的嬰兒喂養

待寶寶長到7個月後,牙齒開始萌發,舌頭也可以上下活動了,這樣即使不能直接咽下去的柔軟的塊狀食物,也可以用舌頭抵住上顎把食物弄碎了再吃,因此被稱為中期咀嚼期。這段時間通常是指7個月後到9個月期間。

當寶寶能夠吃下10匙或嬰兒用量半碗以上的輔食;不討厭研碎的、黏糊的青菜、魚、肉,並且吃下,並且能把放入口中的食物很靈活地吞下的時候,可以為寶寶準備第二階段的輔食了。

第二階段的食物以蛋白質為主,可以讓寶寶多吃一些如蛋黃、魚、肉、豆腐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食物的形態可以從湯汁或糊狀,逐漸轉變為泥狀或固體,五穀根莖類的食物種類,可以增加稀飯、麵條、土司麵包、饅頭等。但是要切記,此時不能給寶寶喂蛋白,以免寶寶過敏。

在食物的性狀上,此時寶寶可以進食2~3毫米大小的,可以讓寶寶僅用舌頭就能輕易弄碎的食物。在硬度上,家人使用標準是:用指頭輕輕一壓馬上就能碎,硬度同豆腐或布丁相似。

在食物的製作上,完整度可以稍微比咽食期整一些,水果、蔬菜要削皮、去果核、菜筋,煮爛成濃汁或搗碎。此時也可以給寶寶吃一些烤或煮的肉、魚,但是要注意去掉脂肪、皮、骨,然後攪碎。家人在給寶寶吃魚的時候,可以試著將弄碎的魚肉與煮熟的一個小番茄相混合,或者將切成小塊的芝士與香蕉混合。

總之,在初期咀嚼階段的寶寶,上班媽媽可以不用那麼擔心了。由於此時寶寶咀嚼能力有了一定發展,同時也能適應一些粘稠度稍高的食品,其身體的營養更容易均衡。

細節提示:雖然此時寶寶咀嚼能力、胃腸功能都較咽食期進步,但是有些食物還是不能給寶寶吃。比如餅幹、糕點、冷飲、餅類和煎炸的食物等,因為這些食物含有高熱量,但是卻不具備寶寶所需要的蛋白質等營養。另外,這些食物或硬或冷或熱,不適合寶寶剛剛發展的咀嚼和消化能力。

NO.44 後期咀嚼期的嬰兒喂養

9個月是寶寶飲食的一個質變時期,前期由於重要的咀嚼係統——牙齒還沒有生長,所以多以進食一些流質或者半流質為主,但是9個月以後,寶寶牙齒已經長出4顆或6顆,而且牙床也足夠咀嚼了,舌頭可以靈活的運用,並學會用舌頭把食物撥報兩邊,再用牙床把食物嚼碎後吃,因此把9個月以後,1周歲以前的這段時間稱為寶寶的後期咀嚼期。

在行為上,寶寶應該達到了一次能夠吃下嬰兒碗1碗左右的主食;能夠咀嚼質地柔軟的食物,並且有節奏地咬食的標準,並且家人可以明顯地看到寶寶合上齒齦咬的樣子。這時,就可以給寶寶轉為第三階段的輔食。

此時寶寶輔食添加要點是,要讓寶寶吃比較大塊的食物了,食物可以切成片或塊,而不再搗碎了,並且還可以給寶寶大量可以用手拿著吃的食物,提高他吃東西的技巧。

在食物性狀上,可以為寶寶提供稍微大一些、硬一些的食物,最好是類似香蕉的硬度。在食物製作上,基本維持初期咀嚼期特點,在完整度上,可以稍微大一些。此時可以給寶寶喂食一些水果塊,讓他自己咬食,但要注意不能讓寶寶卡到;綠色蔬菜類,大小可以和大人相同;也可以進食一些生的蔬菜類,比如西紅柿、黃瓜等。

到寶寶1歲以後,他的咀嚼活動已經相當靈活了,能夠自己咬碎有形狀的食物並吃下;能定量吃下三餐;能獨立喝杯子中的白水或牛奶。此時家人要做的就是讓寶寶吃各種各樣的食物,並鼓勵寶寶根據不同形狀硬度食物,改變咬的方法,鼓勵他進行咬的練習。但要注意此時寶寶的烹調飲食中,不要放過多的鹽,同時也要讓他遠離那些油膩的、加有過多調味劑的食品。因為這些食品不利於寶寶消化。

細節提示:10~12個月的嬰兒,輔食可添加蘋果沙拉、煎西紅柿、蝦末菜花、蒸肉豆腐、黃魚小餡餅、肉鬆飯、雞湯煮餃子、塗抹麵包片、月亮小蛋糕、燕麥片粥等,以補充孩子身體內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及纖維素的營養。

NO.45 科學地選擇人工喂養的食品

目前市場上,人工喂養的寶寶食品可以分為,動物乳及乳製品和以黃豆為主要原料的代乳品兩大類。一般說來,應優先選擇動物乳及乳製品,如果在偏遠的地區或由於各種原因一時無法得到動物乳及乳製品,可以選擇豆製代乳品。

選擇動物乳的主要因素是,動物乳中含有大量的動物蛋白,而且與母乳的營養結構很像,對寶寶的身體發展非常有利。目前,父母們可以常選擇的動物乳類有牛奶、羊奶和馬奶等,在營養素的含量與母乳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下麵分別介紹它們的特點。

牛奶及製品中,首屈一指要講鮮牛奶的營養成分,因為鮮牛奶是人工喂養的首選食品。牛奶是動物奶中營養素含量比較豐富的奶類,而且牛奶比較容易獲得。與人乳相比,牛奶中蛋白質含量較高,但以酪蛋白為主,較難消化;牛奶中的礦物質較人奶多2~3倍,對腎髒尚未發育完善的嬰兒來講,過多的礦物質是一種負擔;牛奶中的各種微量元素及維生素比例也不如人乳合理等。但將牛奶加工以後,可以克服難以消化和一些物質的比例不合理的缺點,對於人工喂養的嬰兒來講仍然是較好的食品。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選用牛奶粉作為媽媽上班後的母乳替代品。牛奶粉是將鮮牛奶濃縮、噴霧、幹燥製作而成,具有便於保存運輸、使用方便等優點。現在有不少生產廠家對牛奶粉進行改造,力圖使各種營養成分更接近於人奶,從這點上講,配方奶粉優於一般奶粉或牛奶。

蒸發乳也是牛奶及製品中一個比較重要的類別,它的製作是將鮮牛奶蒸發濃縮為原乳汁容量的一半而成,經高溫消毒、裝罐密封、便於保存。食用時加水一半即又成為鮮奶。

酸牛奶也是很多家庭都會選用的寶寶乳製品之一,它是用乳酸菌加入鮮牛奶中發酵而成,也可加入檸檬酸、乳酸或稀鹽酸來製作。其中奶的凝塊變小,酸度增加,有利於消化。

除了牛奶外,有些山區或者牧區采用鮮羊奶喂養寶寶,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羊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均較牛奶為多,而且脂肪球小易於消化。但羊奶中維生素B12和葉酸較少,如不合理補充容易發生巨幼紅細胞貧血。

還有一些地區習慣用馬奶喂養寶寶,但是其營養物質遠比不上牛奶或羊奶。因為馬奶中的蛋白質、脂肪含量均較少,如果用馬奶喂養嬰兒,應當再加一些別的代乳品才好。

細節提示:在給寶寶尋找代乳品時,要注意,牛奶、以及大豆製品極易引起某些過敏體質寶寶的過敏症狀。因此,在給寶寶換奶或者代乳時,父母應注意,先少量喂養。如果沒有過敏反應,再適當增加喂養量。對於已經出現過敏症狀的孩子,應該暫停代乳品的喂養,還改為母乳喂養比較好。同時媽媽也應該少吃一些會使寶寶過敏症狀加重的食物,如冰冷及高油、高熱量的食物。

NO.46 人工喂養應注意的問題

由於家庭生活壓力大,城市生活節奏快等原因,目前人工喂養寶寶占寶寶喂養中很大的比例。而人工喂養寶寶,除了在飲食營養上,要格外注意外,還應該注意以下三個方麵:

奶或奶粉的質量

一般幼兒都會選擇鮮奶作為代乳品,於是鮮奶的質量成為父母首先考慮的問題。通常鮮奶的流程是:奶牛產奶後,經過在奶廠的工作人員消毒後,才送到每個家庭中。盡管如此,取回的奶必須再經煮沸,才便於保存。

如果寶寶第一天並沒有喝鮮奶,父母應把消毒後的牛奶放在陰涼處,最好放在冰箱中,防止過熱發酵。而在每次喂寶寶牛奶之前,應先加溫,但不宜過熱,也不宜過涼。

如果寶寶吃的是配方奶粉,在配奶時,父母別忘了稀釋並加入適量的糖。此外,由於牛奶反複地煮沸,有些維生素會被破壞,因此,在出生後15天起就應加些維生素A、B、C等製劑,一個月後可添加果汁和菜汁。

牛奶的調配

同母乳喂養的寶寶相比,哺喂牛奶的嬰兒的大便正常與否,和牛奶的調配有著密切關係,如果奶中的脂肪過多,嬰兒不僅大便增多,而且易出現不消化的奶瓣;如果奶中蛋白質過多,糖分過少,大便就易幹燥,或有奶塊;如果糖分過多,大便就會發酸而稀,且有泡沫和氣體,因此調配牛奶所用的開水和糖要放得適當。

喂奶時的姿勢

用奶瓶喂奶,更易使寶寶吃進空氣,因此應該注意喂奶時的姿勢。用奶瓶喂奶,首先要讓奶頭中灌滿奶液,這樣可以避免空氣吸入。若持瓶姿勢不正確,奶頭中一半是牛奶、一半是空氣,嬰兒吸奶時連同空氣一起吸入,會引起胃部膨脹,易導致溢奶,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其次,讓奶瓶保持一定的傾斜度,以利於寶寶吸吮。再次,在寶寶吃奶過程中,父母應及時調整奶瓶的傾斜度,以幫助寶寶吸吮。

細節提示:嬰兒的哺乳量與嬰兒的月齡、體重有密切關係。嬰兒在新生的頭幾周,一日的喂奶量約等於體重的1/5,2~4個月約等於體重的1/6;6個月約為體重的1/7,7~12個月約為體重的1/8。父母可以根據這個關係表,給寶寶喂奶。

NO.47 怎樣給寶寶的奶具消毒

人工喂養寶寶還需要特別注重一點,那就是寶寶常用的奶瓶、奶嘴等奶具必須清潔消毒。因為奶製品是細菌生長的溫床,如果長期使用不清洗的奶具,會使嬰兒患鵝口瘡、腸道感染等疾病。

通常家庭中可以采用煮沸消毒的方法消毒。第一步將準備消毒的奶具洗淨。奶瓶、奶嘴、瓶蓋先應分別洗淨殘留在上麵的奶漬,然後用洗潔精刷洗,再用清水衝淨。第二步,將奶具放入沸水中煮開10分鍾,冷卻後取出使用。

在奶具的洗滌過程中,父母也要注意奶瓶、奶嘴的洗滌方法,因為寶寶脆弱的身體與免疫係統是接受不了大人適應的衛生標準的,所以要特別細心。首先把奶具衝洗後放入熱肥皂水中,徹底洗過;再用瓶刷擦洗奶瓶內麵,洗掉全部奶漬;用鹽擦拭奶嘴的裏麵,可清除任何奶漬;用自來水徹底地衝洗奶瓶、奶嘴及其他有關的器皿。

先洗幹淨奶瓶、奶頭,把奶瓶放入鍋中,加冷水,使水麵將奶瓶全部浸沒。加蓋煮沸後再持續5~10分鍾;奶頭的消毒應在水煮沸後放入,繼續再煮2~3分鍾,得先取出奶頭,放在已準備好的消毒過的碗中,稍微冷卻後再將奶瓶取出倒幹水,全部蓋上清潔紗布備用。還應注意,已消毒的橡皮奶頭在使用時不能用手隨便拿,應將手指捏住橡皮奶頭的底部套在奶瓶上。重點中的重點是,千萬不能將手碰到嬰兒要含在嘴裏的奶頭上,否則前功盡棄,必須重新消毒。

如果嫌奶瓶、奶頭等用後每次煮沸消毒太繁瑣、太花時間,可以多買幾個,如買 4個奶瓶, 5~ 6個奶頭備用,一日隻需消毒2次,另外還備1隻消毒用的大鍋、洗奶瓶用的小瓶刷一把。

如此這般後,家人也不可掉以輕心,因為在配奶的時候,很有可能再次感染寶寶的奶具。所以在配奶前,家人也必須先洗手。即便洗過手,在配奶過程中也要注意不要用手接觸奶瓶內部和奶嘴,以免汙染,這是奶具消毒中的重中之重。

細節提示:寶寶的奶具消毒,也可以采用氣蒸法。每天將寶寶的奶具洗刷幹淨後,放在蒸籠中,用蒸煮的熱氣蒸10分鍾左右,可以起到殺菌的作用。氣蒸的殺菌效果要比水煮強一些。

NO.48 人工喂養寶寶奶品調製須知

由於媽媽上班後,無法按時哺喂寶寶,家人隻得采取混合喂養或人工喂養的方法喂哺寶寶。通常家庭會選用奶粉或鮮牛奶,作為喂哺寶寶的主要食物,那麼父母就應該了解給寶寶調製牛奶的知識。

關於寶寶奶製品的衝調,是有一定講究的,不能過於隨意。如果奶粉加得過多,奶液過濃,容易使寶寶發生消化不良甚至腹瀉;如果調得過稀,又會使寶寶得不到足夠的營養和熱量,時間長了會造成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因此一定要掌握科學的調配方法。

很多父母選擇用奶粉喂養寶寶。市場上有很多專門為嬰兒製作的配方奶粉,其中添加了各類寶寶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素,比一般奶粉更加適用於小嬰兒。另外奶粉是用鮮牛奶經加熱霧化濃縮製成,酪蛋白顆粒變細,揮發性脂肪減少,比鮮牛奶還易消化吸收。而且便於攜帶,不易變質。如果選用奶粉喂寶寶,那麼一般在奶粉包裝上都會標明用法用量,有的奶粉還配有專用量勺,使用起來很方便,應該充分利用。

如果用鮮牛奶喂寶寶,剛開始的時候應該加適量水稀釋,逐漸過渡到不必加水。有些寶寶吃牛奶易起濕疹,可以把牛奶多煮開幾次,去掉奶皮兒,這樣也許會好些。這個方法對那些脂肪消化不良或腹瀉的寶寶也有一定作用。但是這會使牛奶中的脂肪含量過低,不符合寶寶的生理需要,不宜長期食用。

細節提示:人工喂養寶寶,要培養其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因為定時定量喂養,有利於生長發育,也有利於父母的工作和休息。父母要注意的是,定時和定量是相對的,並不是定時差一分鍾也不行,定量,差一毫就不可以的情況。專家所提供的定時、定量規律,僅供父母參考。它表明對多數嬰兒可以這樣做,但個體總有差異,量的大小不可能完全一致,還有少數嬰兒生長過快或過慢就不能按照死規矩而行,還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NO.49 人工喂養寶寶的12項注意

上班媽媽要知道,人工喂養與母乳喂養不同,母乳喂養依靠的是寶寶和媽媽之間的親密聯係和人類發展的本性,而人工喂養則是借助外界因素幫助寶寶成長。人工喂養中,有很多因素必須是爸爸媽媽們要掌握的,如喂奶的姿勢、怎樣喂奶等,所以這就要求媽媽上班後,照顧寶寶的家人們掌握一些人工喂養的技巧。在喂養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12個方麵:

1、在喂寶寶的時候,要讓寶寶舒適的依偎在喂養者的懷中。

2、寶寶在懷中,應該讓寶寶處於半直立的姿勢,使他的頭高於他的身體。

3、使用配方奶時,要將配方奶置於濕水中加熱,使之與身體的溫度一致。

4、將奶瓶的奶頭衝下,做好喂奶的準備。

5、千萬不要用手碰奶頭的頂端。

6、讓奶頭輕輕地擦過寶寶的嘴唇,使它滑入寶寶的嘴裏,不要硬塞進去。

7、將奶瓶傾斜,使瓶頸總是充滿奶液的,防止寶寶吸入過多的空氣。

8、在喂奶的過程中,可將奶瓶移開,讓寶寶休息一下,通常用10~15分鍾完成喂奶過程即可。

9、不要讓寶寶自己抱著奶瓶。

10、不要把奶瓶放在那兒,讓寶寶自己去吸吮。

11、把寶寶放在床上的時候,不要給他奶瓶。

12、在寶寶出生的第一年裏,最好用配方奶,而且應使用鐵劑強化的配方奶。這種配方奶可使寶寶獲得充足的鐵的供應。

細節提示:在配方奶的衝調過程中,家人也應注意,配方奶忌高溫、忌過濃、忌汙染變質。因為母親的體溫——37℃,大體也是配方奶品中各種營養存在的適宜條件,寶寶的胃腸也好接受;如果配方奶粉衝調時過濃,可能會引起寶寶發生腹瀉、腸炎。

NO.50 寶寶生病了,還能吃牛奶嗎?

人工喂養寶寶應該注意每天的喂奶量,一般說來,4個月以前的正常寶寶,可按1:4的比例衝調成牛奶,即一平匙的奶粉加四平匙的水衝成與鮮牛奶相同的濃度。出生1~2周小嬰兒因消化功能及腎髒的排泄功能較差,因此宜衝得稀一點,可用1:7比例衝調,1個月後漸增至1:4比例的全奶。

由於配方奶粉或者牛奶中缺乏維生素,孩子吃後容易大便幹燥,所以父母最好按照100ml牛奶中加糖5克,即5%含糖牛奶的方法為寶寶準備食物,以平衡其體內維生素含量。

另外,還讓上班媽媽擔心的是,如果寶寶生病了,還能繼續喂哺牛奶嗎?一般母乳喂養的寶寶抵抗力、免疫係統等比較強,不易生病。即使生病了,母乳喂養對寶寶的盡快恢複有很大幫助。但是媽媽上班後,就無法再全身心的照顧寶寶,而寶寶生病了,是否還繼續喂牛奶要看病情。

如果生病的嬰兒沒有出現腸道感染病症,嬰兒的食欲也沒受影響,繼續喂牛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寶寶生病,是由於不明原因的腸胃道感染,則最好停喂一兩次,看看是否與哺喂牛奶有關。正常哺喂牛奶,除了會引起嬰兒消化不良外,不會致嬰兒患病,除非哺喂的牛奶是變質奶。所以媽媽也不必擔憂喂牛奶會有問題。

如果嬰兒出現大便幹燥、火大的現象,可以停喂幾次牛奶,加喂有平火功效的米湯,或清火的西瓜汁,可能就會解決症狀。嬰兒因感冒等其他感染性病症發燒時,也可適當停喂幾次牛奶,喂些米湯、西瓜汁會有助於症狀的消失。

對於生病的嬰兒,哺喂加了米湯水的牛奶,或在兩次哺喂中間加喂一些溫開水、米湯粥湯,對嬰兒的康複是很有好處的。

細節提示:嬰兒所需要熱能為每天每公斤100~110千卡,而每天100ml含糖5%的全奶可供熱能為86千卡,父母可以根據這熱能含量,為寶寶配置每天的牛奶進食量。但是父母也應注意到,每個嬰兒的胃口不一樣,在計算量的基礎上適當增減是正常的。檢查喂養是否滿意的最好方法是每月稱量一次,如果體重能按正常速度增加,即表示喂養成功。

NO.51 寶寶缺鈣了,你知道嗎?

鈣是嬰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元素,它關乎著寶寶是否長個大個子;骨骼是否能正常生長的重要事件。一般情況,嬰兒從出生到6個月都是生理性缺鈣的,也就是不管有沒有症狀都要補充的。而因為出生後沒有及時補鈣而導致缺鈣的症狀,一般要到6個月以後才出現。

正常足月寶寶,應從滿月後開始補鈣,而如果寶寶是早產兒,應提早補鈣,從出生後2個星期就應開始,建議一直補到2、3歲。在這要提醒爸爸媽媽,不要以為給孩子吃了鈣片,孩子就不會缺鈣了,補鈣還有一個吸收的問題。

如果寶寶沒有吸收,鈣片吃的再多,也無法促進寶寶身體成長。因此,父母要知道,補鈣吸收是關鍵。如果你家寶寶一直在補鈣,但是卻出現了下列症狀,父母要知道,這是寶寶缺鈣了。

愛出汗

而且經常在入睡後的後半夜。這是由於缺乏維生素D,鈣質無法完全被吸收,寶寶會出現與與室溫、季節無關的多汗,而且是頭部為多。寶寶因汗多而頭癢,躺著時喜歡磨頭止癢,時間久了,後腦勺處的頭發被磨光了,就形成枕禿圈。

精神煩躁

寶寶煩躁磨人、不聽話、愛哭鬧、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不如以往活潑、脾氣怪等。

睡眠不安

寶寶不易入睡,易驚醒、夜驚、早醒,醒後哭鬧難止。

出牙晚

正常寶寶4~8個月開始出牙,而有的“缺鈣”寶寶到1歲半時仍未出牙。

免疫功能差

寶寶容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瀉等疾病。

爸爸媽媽如果觀察到寶寶在以上項目中占了2~3項以上,就要帶寶寶去醫院,明確寶寶是否患了佝僂病,以便及時治療。

細節提示:目前給寶寶補鈣最普遍的就是“金箍棒-乳酸鈣衝劑”和“愛兒鈣衝劑”。 魚肝油吃“貝特令”或“伊可辛”都可以。另外還有一種選擇,“健勝海洋鈣”分0~1歲與1歲以上的,要注意的是此種鈣粉裏已經含有了魚肝油的成分,故不必再另外添加魚肝油了,魚肝油不可以多吃,要中毒的。它非常易溶於水,極易被吸收,二來也省去了魚肝油的費用,比較經濟。

NO.52 讓寶寶多吃魚肝油未必好

現代醫學提倡,父母應在寶寶出生後3~4個星期後,補充魚肝油,以幫助寶寶鈣質的吸收。於是,有些父母就把魚肝油當成滋補品給小孩長期大量服用,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因為魚肝油是用來防治佝僂病,並以維生素D的含量來計算魚肝油服用量的,如果忽視其中維生素A的含量,容易造成維生素A中毒。

目前魚肝油有兩類,一類是普通魚肝油,它每毫升含維生素D5千國際單位、維生素A5萬國際單位,這種魚肝油長期服用會出現維生素A中毒,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危害;另一類是新型魚肝油,它減少了維生素A的含量,降低了發生維生素A中毒的可能性。不管是哪種魚肝油都不宜長期服用。

如果兒童長期大劑量服用魚肝油丸,每日服用量超過5萬國際單位,連用數周即可發生中毒。孩子維生素A、D急性中毒,可引起顱內壓增高,頭痛、惡心、嘔吐、煩躁、精神不振、前囟隆起,常被誤認為是患了腦膜炎。慢性中毒表現為食欲不好、發燒、腹瀉、口角糜爛、頭發脫落、皮膚瘙癢、貧血、多尿等。

如發現以上症狀,要停服魚肝油,少曬太陽,立即到醫院急診。

另外,父母要注意,鈣劑不宜與奶混合吃。因為鈣粉與奶混合後,奶會結成小塊,影響吸收。為減少對腸胃的刺激,鈣與魚肝油宜在喂完奶,半小時以後吃。2、3歲以後,小兒生長速度減慢,戶外活動增多,一般無需再服用維生素D。

細節提示:魚肝油中的主要成分是維生素A和D,它們是人體生長發育必需的物質。普通魚肝油丸,每丸內含維生素A300國際單位,維生素D300國際單位;濃縮魚肝油丸,每丸內含維生素A10000國際單位,維生素D1000國際單位。因此,魚肝油兼有維生素A和D的作用。

NO.53 這些食物,寶寶千萬別接近

一再強調,雖然寶寶離開媽媽無時無刻的照顧,可以適當進食一些輔食,但是寶寶畢竟還小,有許多食物他是不能吃的,比如以下幾種:

◎ 顆粒狀食物

幼兒的消化器官還比較稚嫩,吞咽活動也不靈敏,豆類、花生、杏仁和糖果等顆粒狀食物不宜食用,因為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咽入氣管,造成窒息,危害甚大。

◎ 強化食品

強化食品即是為增加營養而將一種或幾種營養素添加在一起配製而成的食品。強化食品雖然能防治營養性缺乏病,但也不能濫用。因為營養素之間有一個平衡關係,某一種營養素攝入過多也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如某些微量元素或脂溶性維生素攝入過多,會使人中毒,氨基酸長期不平衡也會降低人體的抵抗力。

◎ 甜食

適量吃些甜食,有助於大腦發育,但過量則弊多利少。糖屬於酸性食物,它在體內代謝形成酸根,導致體液酸化,使人形成不利於健康的酸性體質,引起腦功能下降,表現為頭暈煩躁、精神不振,睡眠不安,反應遲鈍。故嬰幼兒不宜過多進食甜品。

◎ 油炸食品

油炸食品在加工,烹調過程中,不僅蛋白質變性失去生物活性作用,而且還部分轉化成致突變物質。油炸食品在製作時常加入一定量的明礬,明礬中過多的鋁進入人體內,能直接破壞神經細胞內的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的功能”使腦細胞發生退化、病變,故應不食和少食油炸食品。

◎ 爆米花

在爆米花機的鐵罐內和封口處有一層鉛或鉛錫合金,當鐵罐被加熱時,一部分鉛以鉛煙或鉛蒸氣的形式出現,當迅速減壓爆米時,疏鬆的米花便容易被鉛所吸附而受到汙染。鉛對人體是極為有害的,特別是對兒童影響更大,它被人體吸收後,主要危及神經,造血係統和消化係統,使兒童生長發育遲緩,抗病力下降。臨床表現為煩躁不安,食欲減退。有的伴有腹瀉和便秘。因此,兒童忌多吃爆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