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李憲把自己的觀點歸結為“三個至高無上”:國家至高無上,百姓至高無上,軍隊至高無上。
“王爺不用著急,我知道你說皇權至高無上。”李憲打斷了趙樞的問題:“皇權至高無上嗎?那是自欺欺人!商紂王被周武王給滅了,對吧?八百年之後周朝又滅了,對吧?大秦帝國僅傳一代,就被大漢王朝給滅了。”
“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不過是一個亭長。唐高祖李淵,是叛臣逆賊。唐太宗李世民,囚禁父親,屠殺兄弟。他們可謂無惡不作,但後人都承認他們偉大。由此可知,天下沒有不滅亡的朝廷,壓根兒就沒有皇權至上。”
李憲的這番論述,在北宋末年這個時空,簡直就是大逆不道,應該被淩遲處死,然後誅滅九族。
天下失其鹿,群雄共逐之。
沒有皇帝,就沒有大逆不道,你說什麼都可以。
趙樞雖然聽得滿臉發黑,但他不是皇帝,而是居人籬下的逃亡者,自然沒有辦法追究李憲的罪狀。
直到這個時候,李憲才拿出“武皇帝討賊檄文”,同時告訴趙樞:未來的皇帝就是他!
肅王趙樞,此前一直在夾縫中求生存,見慣了宮廷之中的刀光劍影。
見到李憲之前,趙樞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夠平安度過一生,做夢都沒有想過當皇帝。
因為沒有思想準備,李憲突然讓他當皇帝,趙樞差點沒嚇趴下,堅決不肯答應。
“王爺,你當初在國舅爺王元的府邸,讓我指點一條生路,現在我兌現諾言,也給你準備好了。通過這兩年時間的劫難,想必王爺已經徹底醒悟。不靠天,不靠地,生路就在自己腳下。”
“韃子猖獗,山河破碎,百姓無主。我當初就說過百戰餘生,目前正是王爺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的最佳時機。拋棄一切繁文縟節,隻要王爺登高一呼,必然萬眾歸心。然後親提三軍掃蕩域內,建立萬世不拔之基業。”
沒用,不管李憲說什麼,趙樞就是不答應,李憲隻能暫時告辭離去。
老太監譚稹現出身形:“王爺,老臣看得出來,李憲是真心擁戴您登基,並非矯揉造作,您為何不答應呢?”
“譚大人,你有所不知。”趙樞臉上沒有驚慌之色,而是一臉冷峻:“這兩天兩夜,我一直在聽李憲說教。剛開始,我覺得他藐視皇權,肯定是居心叵測。可是反過來一想,他說的都是事實。”
“因為李憲說的都是事實,所以我才不敢當皇帝。譚大人難道不知道,曆史上多少皇帝被殺?多少皇家被滅族?原來,大家總說天子受命於天,李憲徹底揭穿了這個謊言。”
“趙家就剩我一根獨苗,萬一有個閃失,如何是好?譚大人,我問你個問題,請你實話實說。按照你的看法,我和李憲比起來,究竟誰更有才能,究竟誰更有資格當皇帝?”
譚稹搖搖頭:“老臣不知道說什麼好,李憲不僅算無遺策,而且知道未來禍福,簡直就是天神下凡,無人能比。”
“那不就對了?”趙樞的語氣更加森冷:“論文,他出口成章,曆史典故如數家珍。論武,統帥三軍戰無不勝。論政,蔚州五縣可謂世外桃源,百姓對他感恩戴德。李憲這麼一個通才,他為什麼不當皇帝,一定要把我推上去?”
譚稹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也沒有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李憲回到蕭焯的中軍大帳,也是垂頭喪氣。
唐浩然問明事情經過,頓時明白了關鍵所在:“公子,你說的太多,把我們的王爺嚇住了。如果放在我身上,我也不敢當皇帝。”
“那怎麼辦?”李憲有些不耐煩:“難道真的要搞一出天授神權?老子最反感這類事情。雖然有所準備,不過是為了萬一,並不想真的啟動。”
唐浩然微微一笑:“其實最好的辦法,還是公子當仁不讓。你現在都眾叛親離了,芸娘、長霞、沁兒都不來保州城,這就是無聲的抗議。”
李憲擺擺手:“此話休提!當皇帝有什麼好?煩都煩死了!”
唐浩然收起笑臉:“好吧,我就問公子一個問題。如果趙樞當皇帝,公子何以自處?功高蓋主的道理,我想公子肯定明白,這才是趙樞不答應當皇帝的根本原因。”
李憲苦笑道:“我的目標就是把女真韃子鏟除掉,然後卸甲歸田,隱跡荒山。”
唐浩然看了李憲一眼,搖搖頭。又看一眼,繼續搖頭,而且還歎氣。
李憲頓時氣不打一處來:“你他娘的發什麼神經?”
唐浩然依然歎氣:“既然公子不想自己當皇帝,那就隻能代天言事驚動百姓。”
於是,李憲無奈啟動了原來的機關,數十萬百姓看見了欽天神明碑。
當然,趙樞看見的不一樣,因為他最先看見的,是碑身後麵的碑文!
如果您覺得《大宋之天璣動》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75/754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