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百分百說話講究基本功 說話要有邏輯(1 / 1)

第二節 百分百說話講究基本功 說話要有邏輯

有人把說話比喻為交際工具,在口頭表達時,要把信息準確無誤地傳達給對方,一定要做到語法通順,用詞準確。

語法通順、用詞準確能證明你是個有文化修養的人,對方會對你肅然起敬。如果說話語法混亂,文理不通,詞不達意,即使你相貌堂堂,衣冠楚楚,人們對你的印象也會大打折扣,把你看成一個不通文墨的大老粗。

一、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我們與人說話,應善用語序而不是濫用語序,這是我們明確表達自己說話意思和塑造良好說話形象及說話風格的有效手段之一。

說話百分百離不開說話煉詞,不光是普通人應該認真學,就是有名的文人墨客倘不謹言慎行,也會鬧出尷尬,折損形象。蘇東坡幼年時,天資聰明,讀書也多,書上的字都能認識,再加上文章寫得漂亮,因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和讚揚。在一片稱歎聲中,蘇東坡有點飄飄然了。於是有一天,他在自己書房門前書上一聯:

讀盡人間書,識遍天下字。

對聯貼出後,有的人捧場,更多的人則是不以為然,認為他太不謙虛,口出狂言,形象隨著降低了。期間,有一位長者專程來到他家,向他“求教”,拿出一本書請他認一認。誰知,書上寫的全是周朝史籀創製的字體,蘇東坡一個也認不出來,頓時麵紅耳赤,立刻向長者道歉。長者什麼也沒有說,含笑離去。蘇東坡這才感到自己門前的對聯名不副實,羞愧中方知自己學問欠缺,無以自傲,當即在那對聯的上下聯前麵各添兩個字,成為:

立誌讀盡人間書,發憤識遍天下字。

二、邏輯思維很重要。說話必須要有邏輯,不能前言不搭後語,自相矛盾而使人發現有破綻,從而會失去別人的信任。說話合乎邏輯,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識。東拉西扯、語無倫次就是缺乏這種邏輯。山東軍閥韓複榘去參加喬魯大學校慶時的一段講話就是這樣:

“諸位,各位,在齊位:

今天是什麼樣的天氣?今天是演講的好天氣。開會的人來齊了沒?看樣子大概有五分之八啦,沒來的舉手吧。很好,很好,都到齊了。你們來得很茂盛,敝人也實在是感冒。……你們是從筆筒裏爬出來的,兄弟我是從炮筒裏鑽出來的,今天到這裏講話,真使我蓬蓽生輝,感恩戴德,其實我沒有資格給你們講話,講起來嘛就像……好像……對了,是對牛彈琴。今天不準備多講,先講三個綱目。蔣委員長的新生活運動,兄弟我舉雙手讚成,就是有一條‘行人靠右走’著實不妥,實在太糊塗了,大家想一想,行人都靠右走了,那左邊留給誰呢?……”

聽了這樣的講話,笑料隨處可見,而且是錯話連篇,就連一些常識性的東西由他嘴說出來都變成了讓人發笑的錯話、昏話、假話。韓複榘的這篇文理不通、邏輯混亂的演講,成了世人的笑柄。在現實生活中,說話邏輯混亂、留下笑柄的人還是大有人在的。

三、望文生義是一個貶義詞,它常用來諷刺那些隻按照字麵意義去牽強附會,而不探求其確切含義的人。望文生義所得出的意義往往與詞語的真實意義相差甚遠。例如“王府井”可誤解為“王爺府上的井”,還有“南京路”可錯解為“南京的路”,等等。

另外,有些詞語與單字往往有多重意思,用在不同的語境就有不同的含義,如果不顧其語境的變化或將另外語境中的含義套用在特定語境中,同樣會產生驢唇不對馬嘴的後果。例如“他已經不在了”或“他剛走了”有兩種含義:一是他已經死了;二是他剛離開這裏。這兩種含義都必須照應不同的語境,離開各自的語境就會產生錯亂。

同樣由於古今詞意的變化,許多詞語在古漢語中不能用今天的意義來解釋。例如“待字閨中”的“字”是出嫁的意思,“字人之孤”的“字”為養育的意思,均不是今天的文字之意。還有“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兒子。“良人”是指丈夫,“三十而立”的“立”是指立身處事,而非站立的意思。有許多這樣的詞,如果用今天的字麵去解釋,肯定會讓人感到荒謬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