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節 把好身份脈 隨時注意身份
與人說話、交流的目的,往往是為了辦好事情,交朋友。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與不同身份的人說話必須有不同的說話策略。這樣,針對性強,辦事的成功率往往就高。
《世說新語》有這麼一則故事:有個叫許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鄉人。魏明帝察覺之後,便派虎賁衛士去抓他。
他的妻子趕出來告誡他說:“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讓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於哀情求饒。
於是,當魏明帝審訊許允的時候,許允直率地回答說:“陛下規定的用人原則是‘舉爾所知’,我的同鄉我最了解,請陛下考察他們是否合格,如果不合格,臣願受處罰。”
魏明帝派人考察許允提拔的同鄉,他們工作幹得都很好,於是將許允釋放了,還賞了一套新衣服。
許允提拔同鄉,是根據封建王朝製定的個人薦舉製的任官製度。不管此舉妥當與否,它都合乎皇帝認可的“理”。許允的妻子深知和皇帝打交道,難於求情,卻能以“理”相爭,於是叮囑許允以“舉爾所知”和用人稱職之“理”,來抵消提拔同鄉、結黨營私之嫌。這可以說是善於根據說話對象的身份來選擇說話的絕好例子。
與領導說話,或是談論工作,就應該盡量用“請教”的語氣。向領導多請教,多彙報,領導會覺得你尊重他,看得起他。所以,在工作中,即使你什麼都懂,也要裝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後主動去問領導:“關於這事,我不太了解,應該如何辦?”或“這件事依我看來這樣做比較妥當,不知局長有何高見?”
領導一定會很高興地說:“好,就按你說的做!”或“這個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或“大體這樣就行了!”如此一來,我們不但會減少錯誤,領導也會感到自身的價值,有了這個前提,後麵的事情就好辦得多了。
說話人在一定的場合下,還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一旦說出與自己身份不符的話,定會遭人非議和厭煩。
有一位大學生畢業分到一家工廠,開始很得車間主任賞識,但好景不長,不到兩個月,車間主任就對他開始冷淡了。他怎麼也搞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經一位好心師傅點撥,他才如夢初醒:原來他剛走出學校,講話愛用術語,什麼“程序化”、“控製論”、“結構定向”等用個沒完。而車間主任是中專學曆,最煩大學生在他麵前咬文嚼字,賣弄學識。這位大學生無形中觸到了主任的“自卑感”,而致使自己處於不利位置。
在一定的場合,說話人不但要考慮自己與對方的身份,還要考慮對方與自己的親疏關係。
在一次修辭學會的年會上,學會負責人第一個作學術報告。他在開場白中說:“先讓我這個老猴耍一耍,然後你們中猴、小猴耍。我老猴肯定耍不過你們中猴、小猴,不過總得有人帶個頭吧!”代表們聽了覺得有意思。報告人年近古稀,又是修辭學會的會長,資格老,跟到會的中青年代表都很熟悉。他把自己比作老猴,把別人比作中猴、小猴,既恰當,又風趣。真是“莊諧雜出,四座皆春”。如果一位脫穎而出的年輕人也說出類似的話來,比方說:“我是一個小猴,先讓我來耍一耍,然後你們中猴、老猴耍。”聽的人就會產生反感。因此在對待上下級的不同關係上,說話必須有所不同。對待上級要嚴肅恭敬,對待下級要親切關懷。對待不同文化層次的公眾也要講究不同的說話策略。這樣,才有可能達到自己的交流目的,才有可能在說話時把好身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