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 把好場合脈 說話應當看場合(1 / 2)

第十八節 把好場合脈 說話應當看場合

從說話百分百的角度看,說話看場合總體應該分為兩大類,即不該說的場合和該說的場合。

一、不該說的場合三緘其口

都知道有一副好口才,能言善辯,對答如流,的確能展示自己的風度與才幹,獲得預想不到的好結果。

但是,有些場合,好口才卻派不上用場,甚至“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還會產生副作用,使交往受阻。此時的做法應該是緘口不言,閉起嘴巴什麼也不說,反倒更利於與人打交道,更能收到交往的預期效果。這就是不該說的場合。

在一個人情緒失控的場合下,任何誠心的安慰都難以使對方接受,不如等他冷靜下來,等他恢複了理智,再同他交談為好。

在喪葬場合,說任何喜樂的話、玩笑的話,都會引起當事人的不滿;安慰喪親的不幸者,說急於勸阻對方慟哭的話也是不起作用的,強烈的悲痛如巨石積壓在心頭,愈壓愈重,不吐不快,讓其宣泄、釋放出來,反而有利於較快恢複心理平衡和平靜的狀態。

比如,葛力內在一次會議中對一項決議投了反對票。這個政黨的領袖來到他的辦公室,指責他是本黨的叛徒,企圖破壞該黨組織。

葛力內正在寫稿,見他進來時仍沒抬頭,好像不知道他就在身旁。來客見葛力內如此冷淡,更是火上加油,越發生氣,於是對葛力內辱罵起來。可是,葛力內就是不予理睬,依舊默默地寫著他的稿子。

來客無可奈何,繞著葛力內的桌子兜了一圈,回到原位,又滔滔不絕重說了一遍。雖然來客幾番重複這套盛氣淩人的指責,但葛力內始終沒有停下手中的筆。直到來客詞窮怒息準備離去,葛力內才慢慢地停下手中的筆,抬起頭來,輕輕地一笑,丟過去一個得意的眼色,說:“幹嗎那麼著急走啊?回來盡情地發泄吧!”

有些人遇到麻煩的時候,常常喋喋不休,嘮叨不止,殊不知這樣正好暴露了自己的弱點。處在尷尬情況下,與其聒噪不停,甚至說錯話,倒不如保持沉默。宋代詞人黃升在他的《鷓鴣天》詞中這樣說:“風流不在談鋒盛,袖手無言味正長。”這是不無道理的。

莊子曾經說過:“大辯不言”,“至人之用心若境,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意思就是:最有口才的人,往往表現在善於閉著嘴巴不說話。其心裏像鏡子一樣明亮,雖然清晰地映照著事物,但卻任事物來去而不加以迎送。因此能夠自若地應接事物而不勞心神,最終戰勝事物而自己卻無任何損傷。

人際交往的成敗,是不能籠統地以“說”與“不說”來衡量的。“說”與“不說”,從表麵上看,是兩個互為矛盾的概念,就其實質而言,二者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最理想的交際效果。

但從人的接受心理來看,某種場合,有時“不說”卻能收到“說”所不能收到的特殊效果。

“不說”的概念,不是不會“說”,而是會說而不說。它是為了某種需要而有意為之的行為。也可以說是一種在特定場合下的辦事、交際的策略。事實上,在特定場合下,它是一種更好的進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