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佛餐:天人合一,心食共養 佛餐是一種修煉(1 / 1)

第一卷 佛餐:天人合一,心食共養 佛餐是一種修煉

吃飯是人們生存的必需活動之一,在佛家中,吃飯又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含義——佛家認為吃飯也是修煉的方式之一,並對其進行了嚴格的規定。

修行是借助於人的身體進行的,佛教並不主張過多地飲用食物,以免引發貪念,破壞修行。因此佛家隻將飲食定義為維持生命和治療餓病的工具,把吃飯和修行聯係到一起。在日常飲食習慣和內容中融入修持意念,控製本身的所思所想,克服狂情、貪婪,抵製美食的誘惑,體會飲食無快樂,也就是所謂的“厭治”,隻求能夠維持正常的生理需求即可。

六祖大師在黃梅東山寺求學時,他每天的修行生活就是挑水、舂米、劈柴,可他樂此不疲。明代的蓮池大帥講,“拈匙放箸”。匙是訓羹,吃飯的時候,拿起調羹,放下筷子,“口口不離,舉足動身,步步踏著”,表明佛家的禪機與妙用都在日常生活之中。據《飯食經行》中說,兩方極樂世界,帶業凡大去往生。在佛教看來,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人,他們的生活習慣沒有舍掉,一往生到兩方極樂世界,到了中午,想到我要吃午飯了,實際上這是習慣。但在這裏,人隻要想到要吃飯,這個飯菜就出現在你的麵前。你喜歡吃什麼菜,那個菜就出現在麵前,它就合你的口味。吃完了,碗筷、缽盂統統就沒仃了,不用你去收拾,不用去洗碗、洗碟了,這些麻煩的事情都沒有了。當然,這裏表明了佛教徒對兩方淨土生活的理想。

對於吃飯的儀式和進程,佛家也對此進行了嚴格而明確的規定。如《百丈清規·日用規範》中曰:“吃食之法,不得將口就食,不得將食就口,取缽放缽,並匙箸不得有聲。不得咳嗽,不得搐鼻噴嚏。若自噴嚏,當以衣袖掩鼻。不得抓頭,恐風屑落鄰單缽中。不得以手挑牙,不得嚼飯啜羹作聲,不得缽中央挑飯,不得大摶食,不得張口待食,不得遺落飯食,不得手把散飯。食如有菜滓,安缽後屏處……不得將頭缽盛濕食,不得將羹汁放頭缽內淘飯吃,不得挑菜頭缽內和飯吃。食時須看上下肩,不得太緩。”

在佛家僧人的眼中,吃飯這類小事也蘊有禪機。弘一大師平常吃飯佐菜的隻有一碟蘿卜幹,他還是吃得很高興。有人看見後,就不忍心地問:“法帥,太鹹了吧!”弘一大帥恬淡知足地回答說:“鹹有鹹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