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佛餐:天人合一,心食共養 佛餐飲食決定人心慈悲善惡
由曆代傳統及經文來看佛教其實應該是個十分著重佛餐的宗教,而其佛餐的主張建基於慈悲、戒殺生的信念。
佛家以慈悲為懷,將吃佛餐與人類的慈悲情感聯係起來,認為吃佛餐是基於慈悲心。在信佛者的心目中,一個好的佛教徒,是熱愛一切生命的,信徒可以通過飲食這一特別的“修行”方式,來獲得慈悲心,以此來提高生命的質量。而吃肉的人,佛經上說,斷大慈悲種子。這些人由於“無己”(無知),殘忍地殺害生命。佛家認為,一個人要是有殘忍的行為,那是不能修煉成佛的。他們在殺生時,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更不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對被屠殺的動物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如果他們真的了解被宰殺的動物,也像人們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就會感悟到那些動物被宰殺時同樣會感到疼痛和恐懼,那也許就會使很多的動物不再被殺害。因此,佛教理論家主張,要阻止這些殺生的行為,關鍵是要激發起人們的慈悲心。
因果定律,是佛家的基本法則。他們斷言,有因必有果,造什麼因,得什麼果,是必然不變之理。選擇吃佛餐,就是基於這種對因果輪回的認識。佛經上說:食肉的人,死了之後墮入惡的輪回之中,要遭受無邊無涯的苦。造殺因就得殺報,食它的肉,就應該還它的肉。個別因,個別報;大家因,共同報。
佛家在這裏所說的這種“嘴巴輪回”的教理,從某種意義上說,確實認識到了人的飲食與自然生態鏈的關係,其中一些觀點還頗合於現代生態文明的理論。例如,佛家認為瘟疫,就是共報的事例。在現代,那些嘴饞的人就愛吃野生動物,為此常常吃出病來,還把病大麵積地傳染給人類。
這類事件,屢見不鮮。在2003年“非典”過後,保護和禁食野生動物的法案,已被更多地區提出和實行,這表明了人們在飲食與生態關係上觀念的進步。
佛家講吃佛餐,還基於眾生平等的原理。
佛家認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將來都可以成佛。換句話說,現在的一切眾生都是未來的佛。佛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推而及之,所有的眾生,雄性是父,雌性是母。所以,今日所殺所食的家畜,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佛家說“父母”乃是方便說法,使佛教徒生出戒懼心,從而避免食肉。
當然,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分析這一理論,是沒有什麼道理的。我們所說的“父母”,完全是從血緣上、社會關係上來區分的。但從物種問的關係上看,人與其他物種有聯係,要建立和諧、彼此尊重的生存關係鏈,這一見解是有意義的。從物種並存的視角看,人類與其他物種的存在價值是相等的。淨因法師在《殺生之殘忍》中說:“人是動物,還是雜食動物。誰也沒說雜食就一定是要吃肉的。我們可以吃蔬菜、水果和堅果。我們自認為很高貴,但從沒有過平等的心,從來沒有為和我們擁有同樣生命的動物想過。我們鄙視它們的情感,否定它們的生存意義,認為其他動物的存在,就是為了我們的味覺。我們不把動物和人看做是平等的……我們的道德在哪裏呢?我們都知道我們不能殺人,可是我們就能殺別的非人類的動物嗎?他們和我們一樣,是具有生存權利的啊!”這些物種間平等的自然博愛主義說法和現代動物保護者的某些觀念是一致的。這說明佛家所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觀念,與現代生態道德的某些主張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