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佛餐:天人合一,心食共養 食肉不是健康之道
以前人們都認為肉食是重要的滋補品,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能夠培元固本,因此無論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兒童、少年,還是身體孱弱的老人、患者,都以肉類作為維持體質、促進健康的第一選擇。
然而現代醫學證明,食肉並非健康之道。不僅人體對於肉食所含營養的吸收率較佛餐食物低,並且食肉還容易產生多種有害人體健康的物質。這是由於動物被宰殺時,心裏會產生暴怒、怨恨、驚恐、痛苦等一係列不良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導致其生理狀態也發生巨大變化,進而於血液中生成多種毒素。在動物進行掙紮的過程中,極端情緒愈來愈嚴重,同時由於運動導致全身血液循環加快,使得毒素布遍全身,毒化了整個身體,以至在動物死後毒素滯留體內。而人們食用了這些充滿毒害物質的肉類,就可能為本身的機體健康埋下隱患。
而現在的肉類大多都來自養殖場內人工飼養的動物,為了使動物長得更加迅速、肥胖,色澤更加鮮豔,飼養者往往會給動物的飼料中增添化學藥品,注射化學藥劑,如開胃藥、鎮靜劑、抗生素等。這些帶有化學成分的肉類被人們食用後,必定不會產生良好的作用。
並且肉類進入人體後,其含有的胺、氨、硫化氫、苯酚等腐敗物質會在胃腸內進行分解,進而被人體吸收,從而進入血管後對血液造成汙染,導致機體器官組織發生異變,最終增加了冠心病、高脂血症甚至癌症的發病幾率。
佛餐者最強有力的一個論點,就是肉食與心髒病之間的關係。在美國(世界上肉類消耗量最大的國家),每兩個人之中就有一個死於心腦血管疾病,而這些病在肉類消耗量低的國家發病率也低。美國政府因此設立了一個“心髒病病因研究委員會”,以研究能遏止這種病的生活指導原則。這個委員會的研究報告結論是:若要維持適度的血膽固醇,人們自飽和性脂肪(動物類食物)所攝取的熱量應少於總熱量的10%。報告中極有意義的建議是:少吃肉類、蛋黃及動物性油脂。報告中更進一步的建議:吃東西要節製,必須少吃富於飽和性脂肪的食物,對富於膽固醇的食物要嚴格節製,包括肝、腦之類的動物器官、蛋類及貝殼類的海鮮,多吃粗糧蔬菜水果。
美國醫藥學會會刊在1961年就曾報導:“佛餐至少可以預防90-97%的心髒病。”到底是肉類中的什麼東西造成循環係統如此大的傷害呢?人體無法完全分解肉類中的脂肪、膽固醇,這些脂肪會附於肉食者的血管壁上,日積月累,血管內徑就變的越來越狹窄,能通過的血液量也就越來越少。這種危險的情況就叫心髒病變。它使心髒承受很大的負擔,迫使它極為用力地將血液送到阻塞而緊縮的血管之中,高血壓、腦充血、心悸等毛病就都出現了。最近哈佛的科學家們發現,佛餐者的血壓一般都要比非佛餐者低,在韓戰期間,兩百具平均年齡22歲的美國軍人屍體接受了檢查,約有80%的人,由於肉類廢物的阻塞,而呈現動脈硬化的現象,而同年齡的韓國士兵卻沒有這種現象(當時韓國人基本上隻吃蔬菜粗糧)。
人類的殺手: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等,現在已經相當普遍。越來越多的醫生(如美國心髒學會)嚴格限製他們的病人攝取肉類,甚至要求病人完全不吃肉。科學家們現在體認到:佛餐中的粗糙纖維質確實能降低膽固醇。加州洛馬琳達大學營養係主任瑞吉斯特博士經實驗證實:即使吃進大量奶油,豆類中所含的物質仍能使膽固醇減少,這是佛餐者比肉食者更健康的另一重要原因。
因此,食肉為人體帶來的弊遠大於利,不能稱之為健康的飲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