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佛餐:天人合一,心食共養 為什麼佛家不讓飲酒?(1 / 1)

第一卷 佛餐:天人合一,心食共養 為什麼佛家不讓飲酒?

戒酒是佛家的戒律之一,並且是一項基本戒律。即無論出家僧侶還是在家修持的居士都應禁止飲酒,同時又是非常嚴格、意義重大的一條律製。因此,戒酒是遮律之一,所謂遮律,也就是必須遵守的戒律,其在佛家中的意義類似於法律對普通大眾的意義,具有約束力。

佛教中常見的戒律可分為五戒、十戒和具足戒。五戒乃出家人和在家修持者必須共同遵守的五種基本行為準則,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通過這些修持來斷除惡因,清靜身心,從而最終證得佛果。飲酒屬於五戒之一,大、小乘中均對此進行了嚴格的規範和詳盡的闡述。

佛教許多經、論、律典都對有關酒的定義和分類作了詳細的劃分和說明。即使分類不盡相同,但可以確定的是,佛家對於酒有著嚴格的定義,不論穀酒、藥酒、甜酒、果酒、清酒甚至酒糟,凡有酒香、酒色、酒味者,或僅具有其中一項特點並能使人醉的,都屬於酒的所屬範疇,也即是佛家明確禁止飲用的。

佛家將酒稱為無明酒,無明,也就是愚癡的意思。因為酒能夠使人迷失自己的本性,飲酒之後,具有自我控製能力、可以不致昏亂的人非常少,絕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夠明確地了解、控製自己的所作所為,在這種情況下,就很容易亂性,破壞禪定,使以前艱苦累積的修行功德功虧一簣。因此為了時刻保持頭腦清醒,便於精進修行,更好地實現修定,就必須要遠離所有可能導致昏亂的因素,所以飲酒就被列入佛家禁戒。

而對於飲酒所致的後果,也就是其造成的過失,諸多佛教經典中也都有或簡略或繁祥的歸納和概括。根據不同的對象,也就是出家人和在家修持者的生活方式、環境、目的不同而分別予以解釋說明。但是總體來說,都以強調飲酒對於身體、世間善惡得失的不良影響和對出世的終極解脫的極大危害為主。佛家說飲酒可有三十六過,包括損傷身心、口出妄言、胡言亂語、不正自身、行為失控、淡親忘本、衝動淫亂、殺生、不敬甚至遠離聖賢、為神所惡、墮入地獄、生人愚癡等,以使信眾明了飲酒的危害,心生警戒,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早日開悟得道。而對於戒酒的好處也進行了詳細說明,名日“五善”,即耳聰目明、仕宦得意、家常有財、為人所敬、為天所重等。

佛家雖然嚴明戒酒,但如果遇到特殊情況還是允許用酒的,如患病必須以酒為藥,或擦塗傷口,或按量飲用,或含於口中等,也不算犯戒,但這隻屬於例外。對於普通人來說,雖然無關宗教,然長期大量飲酒也不利於保持身體健康,容易降低免疫力,增加患病危險。因此最好還是不飲、少飲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