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佛餐:最自然的健康秘方與心靈處方 苦味佛餐,甜在心頭
酸、甜、苦、辣、鹹是人們較為敏感並能明辨的味感,其中酸、甜、辣、鹹這四種味感在日常生活的各種食品當中都比較常見。而苦味食物相比之下就少很多,並且很多人對苦味的東西抱有反感、排斥的心理,不願意甚至拒絕食用,除非迫不得已才皺著眉頭,“非常痛苦”地吃上一點。
其實苦味食物具有非常獨特的作用,其對於食欲不振、消化障礙、味覺下降等症狀均可起到恢複治療作用。並且如果與其他味道的食物進行的調配比較適宜的話,還能夠使食品的風味更加豐富、獨特。許多苦味佛餐,如蓮子、萵苣、柚子、苦瓜、銀杏等,不僅味美,而且具有解毒祛火的功效,廣受人們喜愛。適當食用一些苦味佛餐,可調節生理機能,促進身體健康,使身心更加清明舒爽。
苦味佛餐中多含有不同成分的苦味物質,主要包括糖苷和可可堿、茶堿、咖啡堿等生物堿及不同食物中的香豆萜、皂角苷、萵苣苦素、苦瓜苷等萜類化合物等。
生物堿多為嘌呤類衍生物,可刺激中樞神經係統的活躍興奮程度,因此具有提神效果,並且還可利尿強心,促進消化,延緩衰老,提高人體整體免疫力,對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均有非常好的防治作用。而萜類化合物則具有消除口腔異味、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調節神經功能、利尿等作用,可明顯緩解身心的疲勞乏累,降低體內的膽固醇含量,抵抗衰老,具有獨特的保健效果。我們常說良藥苦口,正是由於藥中治病的有效成分多為苦味,因此苦味成為判斷和衡量藥效的民間標準。而苦味佛餐中的苦味物質與中藥的功效基本相同,因此大多苦味佛餐都具有藥用價值和保健作用。
具體來說,苦味物質能夠將人體內的汙染物和毒害物質清除出去,避免其對機體造成不良影響,從而大大降低了致病的可能。並且苦味物質還能夠提高心肌功能,增強血管彈性,對於由血壓升高、動脈硬化而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具有相當明顯的防治效果。
因此,經常食用苦味佛餐對機體健康大有益處,並且與其他食物一起調製得當還可以改善味覺,所以苦味佛餐對人體實在是好處多多。
221佛餐法:佛餐在人間
佛家認為,飲食的葷素和多少,都與人的健康有直接聯係。有些疾病,是由食葷引起的,可以通過吃佛餐得到預防和醫治。同時,吃佛餐也不會影響人的腦力。
這一飲食觀念,符合現代營養學的理論。世界健康組織建議,我們每天所需熱量的4.5%取自蛋白質。小麥含有17%的蛋白質,米飯為8%,綠花椰菜則含有45%。人體所必需的營養,都可以從佛餐中獲得。懂得搭配,不偏食,佛餐者就可以獲得更均衡的營養。大腦細胞的養分主要是麩酸、維生素B及氧氣等,食物中以穀類及豆類等含麩酸、維生素B最多;相比之下,肉類中的含量則微乎其微。所以,佛餐者能獲得健全的腦力,不僅思維敏捷,而且與常人相比,智慧與判斷力方麵更有優勢。像莎士比亞、牛頓、蕭伯納等,這些智者大都偏愛佛餐。
佛餐沒有肉食的許多副作用,如大量食用肉類及動物脂肪食品,不僅增加消化係統的負擔,導致胃腸膽囊疾病,而且引起膽固醇增高,血粘度上升,引發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壓、中風、肥胖、癌症等多種慢性疾病。但仍有很多人對至少食持有異議。這除了貪求肉食美味之原因外,主要是擔心佛餐營養不夠。其實,這種認識是缺乏科學依據的。佛餐者可以從他們的食物中獲得平衡的營養成分,這可從長壽的佛家高僧每日食譜與現代佛餐者食譜的對比中得到印證。日本北法相宗管長清水寺總住持大西良慶在昭和五十八年(1983年)逝世,享年107歲。他幾十年來一直堅持早上六點鍾起床,吃很簡單的東西。他的一日三餐是:早餐為梅幹、醃大頭菜、豆腐味噌湯、白粥兩碗;午餐吃早餐剩下的,或是麵條;晚餐則是豆腐湯、菠菜或其他青菜混合的白飯一碗。大西良慶總住持修行以來,沒有吃過肉類食品。
美國加州大學藥學博士鄭慧文研究佛餐食譜,提出了“221佛餐法”,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美國衛生部、英國衛生部的認可、推廣。“221佛餐法”即以二份五穀雜糧、二份蔬菜水果、一份豆類的比例搭配進餐。“221佛餐法”可以確保佛餐者攝取充足的養分,尤其是佛餐者容易忽略的蛋白質及糖類,都可以借此而調整。
總之,佛餐富於營養,清淡而易於消化,能夠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成分的需求,佛餐者不會引起營養素的缺乏而致營養不良或身體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