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佛餐:最自然的健康秘方與心靈處方 佛家飲品——茶(1 / 1)

第三卷 佛餐:最自然的健康秘方與心靈處方 佛家飲品——茶

吃茶是佛家僧人日常的生活方式之一,並被列入生活製度之中。由此可見,茶在佛家中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佛家並非隻是將茶作為一種單純解決口渴的飲品,而且將其納入參禪修法的一項內容。因此,茶對於佛家來說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義。

在佛家茶道的發展過程中,僧人逐漸將飲茶從日常的習慣提升到茶藝,形成了一套完整、係統的程序,極具審美價值,並且最終升華至具有禪境意蘊的茶道,從而發展成為茶文化。佛家與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許多得道高僧不僅對於佛法、禪道有著高明見解,而且對於茶也有著獨到、深入的研究。佛家僧人對名茶的發現、培植和研製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對於中國茶史貢獻最大者,當數自佛家寺廟走出的茶學家陸羽,其被冠以“茶聖”之稱,著有《茶經》一書,至今仍有很大的科學價值。

茶成為佛家僧人飲品的首選是有原因的,他們認為,“茶有三德”:一是茶有助於提神益思、克服倦意。坐禪時間過久甚至徹夜不眠時難免萌生困倦,影響修行,而通過飲茶就可提神驅困,有效保持神誌清醒,以便更好地靜坐斂心,從而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淨的境界。持續坐禪會影響消化功能,容易導致消化不良等症狀出現。飲茶可促進消化,生津化食,益於防治消化不良,此乃茶德之二。其三則可抑製性欲。寺院雖是清靜之地,但畢竟還是處於紅塵之中,尚存誘惑,修行不夠的僧人難免魂不守舍,飲茶可助克製性欲,集中注意力。

這種參禪飲茶的方式不僅是僧人修行的風習,同時也是在家修持的居士們的課業之一。《雪庵清史》中對於居士清客的內容記載為“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說法、作佛事、翻經、懺悔、放生”等。並且佛家希望眾弟子在飲茶中參透佛法,得到精神開釋,追求解脫,從而得到開悟。茶道的核心內容和僧人飲茶的最高境界就是“禪茶一味”。佛教界中,一直就流傳著“茶中有禪、茶禪一體、茶禪一味”的說法,參禪是品茶的最終目的,品茶則是參禪的重要前提。

茶不僅是佛家修行必備之物,同時還是寺院用於尊天敬地和禮拜佛祖的祭品。用茶以供奉佛祖、菩薩的方式稱為“奠茶”。通常需選用最好的茶葉以行奠茶之事。茶除了幫助修行、禮敬佛祖之外,還可以聯絡僧眾感情,接待訪客。佛家茶道中包含了一套嚴格、莊重的飲茶禮儀。寺院法堂的左上角設有一鼓,按時敲擊召集眾僧飲茶說法,名為“茶鼓”;主持請眾僧吃茶,稱為“普茶”。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儀式和器具都冠以茶名,說明了茶於佛教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和重要意義。許多寺院中都種植茶,收取茶葉為一餉香客,二以供佛,三留自用。

茶作為佛家重要的飲品之一,禪茶一體已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其對於佛法的研究、個人的修行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和作用。

佛家茶食是佛餐又一特點

從廣義上講,茶及喝茶時配佐的糕餅點心統稱作茶食。而在飲食界,茶食的明確定義則是指用茶雜以其他可以食用的材料製作而成的茶萊肴、茶粥飯等含茶的食物。在我國古代,進行茶道時往往配有形狀較小、製作精美、味道可口的茶點。因此可見,茶食在我國的曆史也比較悠久。而佛家茶文化源遠流長,其中的茶食也得到了迅速而良好的發展。

佛家茶食是由諸多精致的小品種麵食發展而來,並配以茶,此之所謂茶食。佛家麵食的品種、花樣豐富繁雜,並且由於對茶的深入研究也取得了極大成就,由此也帶動了佛家茶食的發展。不同的茶應配佐相應的茶點,所以佛家茶點的品種非常豐富,如綠豆茸餡餅、椰餅、綠豆糕、芋棗以及各種蜜餞等。

而在此基礎之上,佛家僧人又開發了多種茶食,如茶湯、麵茶等。晉朝時期即有僧人開始飲用一種茶湯,名曰“茶蘇”。《晉書》中對此的記載說:“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鬆、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單道開是東晉時期的一位僧人,經常服用一種帶有鬆、桂、蜜的氣味的藥丸,飲用一種混合茶、薑、桂、橘、棗雜煮的飲品,謂之“茶蘇”。研究者們分析認為,這種飲料是當年很正宗並廣為流行的茶湯。由此可見,佛家茶食的起源較早,通過晉朝單道開飲用的“茶蘇”即可見端倪。

在其後的發展過程中,佛家茶食的種類愈加豐富多樣,用料之廣泛、製作之精巧,體現出了別具特色的風味。如一種叫做“麵茶”的茶食,先將茶粗熬成汁,再加入多種材料製成的炒麵,並兌少許芝麻醬,然後倒入適量牛奶,加少量鹽即可,味道鮮美、口感黏滑,頗受人們的歡迎,除此之外還有“觀音麵茶”等。

佛家茶食發展至現在已經不僅僅局限於佛家之內,而是演變成為一種小吃,其營養豐富,製作簡單,並對人體健康有諸多功效,因此受到了人們的普遍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