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慈悲者壽必長。佛家主張慈愛眾生,把給與別人快樂,稱為慈;把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之為悲。這種慈悲心對於人的人格的成長與完善、道德與智慧的提升是有益的,而且還有助於人的身心的和諧與健康長壽。
禪坐而延壽
五代十國時,有一個人名叫陳針,其祖先是穎川人,後來因為晉朝時要躲避五胡亂華的禍難,而遷到荊州華容這個地方。他當過中軍參將,四十歲那年,他遇到了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張果老對他說:“我看你的壽命快要結束了,再過一個月你必死無疑。”
陳針聽了以後,心中害怕,馬上就去詢問他的弟弟智者大師。智者大師俗姓陳,十八歲就出家修道,當時已是一位得道的高僧。智者大師對他的哥哥陳針說:“你照我的話去修行,就可以免掉今年的災殃。”智者大師把佛家靜修禪坐的方法教給陳針。
陳針回去後,就一絲不苟地遵照智者大師所教的方法去修行。
第二年,陳針又遇到仙人張果老,張果老驚訝地說:“你怎麼還能活到現在呢?難道你吃了長生不老的仙藥?”陳針回答說;“不是的,智者大師教我修禪定的功夫,所以到了今天還能夠依舊活得很好。”張果老聽了陳針的話,大發感慨:“禪定真不可思議,能夠使人起死回生,真稀奇!”
數年以後,有一天,陳針忽然夢見了天上的宮殿,並且看見那天上的宮殿寫著:“這是陳針的宮殿,十五年後他才會到這兒來。”十五年後,陳針由於揣度到死的日期,臨終以前,他先跟親朋好友辭別,然後端身盤坐,安詳地逝世了。
佛教養生之道認為,在調心除斷妄念、節飲食、合理睡眠之外,進行修身的安靜禪坐也可以延年益壽。佛教稱靜坐為參禪,也稱禪定。消除欲望、節飲食、善運動僅僅是佛家養生之道的一些具體方法,遠不是養生的全部。而養生和延壽,也隻是進行禪定的一點點結果,並不是佛家追求的目標。佛家的目標在於了生脫死,成就無上菩提,達到涅架境界,並且圓滿度化一切眾生。
自少林初祖達摩來華創立禪宗後,禪坐就成為了少林僧人和禪宗各個流派修行的一個重要方法。禪坐中吸收了古印度修養身體的瑜珈術。修煉瑜伽是要人在深沉的靜坐中進入最深層次時,覺醒人生自性與生命的至善境界,從而獲得個體意識與宇宙意識的結合,喚醒內在沉睡的能量,得到最高的開悟和最大愉悅。瑜伽的修持主張靜、冥想和調息等方法,這樣可以把散亂的精神集中,並使之平靜下來。瑜伽修煉首先著眼於身體的強健,然後要求身心融合為一。而禪坐包容了瑜伽中強健身體的方法,同樣主張在禪坐的時候要靜,進行冥想和調息,而且要調整心態守住意念,進行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