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飲食禪典與生命機趣 靜坐可延年(1 / 1)

第四卷 飲食禪典與生命機趣 靜坐可延年

據說南北朝時有一位出家師父,大家都尊稱他為“寵法師”。他二十八歲時,遇到一位善於看相的修道人,法號叫法願。他告訴寵法師說:“您隻能活到四十歲,很難逃得過去,除非您能虔誠地祈求諸佛,進行禪修,這樣你要活下去的話,還大概有點希望。”

寵法師聽了他的話,拿鏡子出來驗證,果然看到自己的臉上有黑氣。於是他就把隨身攜帶的東西賣掉,買了檀香和香花,來到海鹽的光興寺,整天閉門禪坐禮佛,不理世務,不但白天精進禪修到忘了吃飯和休息,夜晚也不解開衣服睡覺。

到了四十歲那一年的冬天,他忽然感覺到兩耳又腫又痛。那天夜裏他還堅持禪坐修行,並且拜佛懺悔。隔天清晨,他照鏡子發現自己臉上的黑氣已經不見了。兩耳的腫痛也逐漸退了。從此後,他每天堅持靜坐禪修禮佛,從不停止,縱使病倒不能起床,也是在床上堅持靜坐一會。經過年的修煉,他活到高壽的七十四歲。

人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各種器官、神經係統、免疫係統逐漸衰退,也日漸老化;其次社會經濟的發展,人的生活日漸複雜,麵對著生活上之食衣住行,勞心勞力,形成沉重的心理負擔;加上化學、農藥、環境汙染,經過食物、水、空氣累積在人體內,促使各種疾病的發生。為了能獲得自在和健康,就要學習養生修身之道。養生修身之道是保養人體,延長生命,讓人體轉弱為強的程序。如果一個人為了應付食衣住行等事務,每天從早到晚,日複一日地損耗人體內在的精氣神,到了晚年後就會血氣不通順、代謝異常,疾病因此而生。人體若是沒有經過一定程序加以保養的話,必然隨之衰弱,免疫抗體力降低而產生病變。

而禪修是人們通過自修自給,不需外力的情況下,開啟人體的免疫抗體力,這樣就可以使人衰老減緩,可使人體轉弱為強。

高僧長壽的故事

一年,少林寺開寺祖師跋陀,四處去旅行。他到洛陽附近時,遇到了一個男孩。他走過時,注意到這個男孩正在踢鍵子。通常情況下,小孩都是在身體前方踢,而這個孩子卻在自己的身後踢,這是較難的技巧。

跋陀還注意到這位男孩踢鍵子,已經踢了五百次還沒有落地。而更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這個男孩能做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高難度動作:站在高高的院牆上,向下俯瞰,如果失去平衡,男孩就會掉下去。跋陀被這個男孩的專注和膽量所感動,後來就想辦法接近這男孩,後來經過父母同意,把這個孩子帶回了寺廟裏。跋陀給這個男孩取法名叫慧光。據說慧光成為僧人之前就很喜好運動,而且身懷特技,而他也是被人們認為是把武術運動引進少林寺的非常有影響的人物。在南北朝時,醫藥水平落後,慧光卻活了70歲,這無疑和他喜好運動有關。

慧光的同門僧稠是受跋陀賞識的一位弟子。他出生於河南省安陽縣,青年時候發誓成為一名佛教僧侶。跋陀收他為弟子不久,他的聰明才智和驚人的記憶力為世人所知。哪怕最枯燥的經文他隻要讀一遍,就能理解和背誦。

僧稠體魄非常強壯,據說他精通武術,喜歡摔跤,常在假日和節日期間為參觀寺廟的人表演,據說沒一人能打敗他。為了娛樂,他爬上房間,登離地麵數尺的主梁上,然後從這條梁上跳到另一條,而兩梁之間的距離有十幾尺。

僧稠還喜歡以很快的速度在高牆上行走。傳說有一次旅行途中,僧稠躍過王屋山,持續了一段時間後,獨自一人在山中修煉,忽然聽到附近的山林裏,傳出雷鳴般的吼叫和巨大的震岩聲。僧稠忙出來查看,原來兩隻老虎在搏鬥,不等這兩隻老虎互相傷害,他就走了過去。因為出家人不能傷害生靈,所以他就掄起沉重的大鐵仗,將兩隻老虎分開,並且對著它們大吼,恐嚇它們。最終,這兩隻老虎被他驅散了。

僧稠喜好運動,他最終活了81歲。

古籍中講:上下灌注,氣乃流通,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而不休。陰營其藏,陽固其府,源流泏泏,滿而不溢,衝而不盈,夫是之謂久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體上下通暢,真氣就可以通行無阻,就像水流,就像日月的運行沒有休止。而陰氣涵養五髒,陽氣固守六腑,這就如同泏泏不絕的流水,充滿了卻不漏出來,流動著卻不溢出去,這樣就可達到長生。

而運動就能促使人的氣血通暢,所以它對強身健體和延年益壽是很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