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聽了,並不以為然,像耳邊風,並不記在心中,反駁道:“你說的我認為不一定是對。我覺得我現在雖然對佛法有大海一滴的認識,但尚未得其骨髓,所謂既登其堂,必入其室。待我精通三藏,堪任人天師表的時候,然後再修道也不遲。”“可是,人生無常,生命不能長久,也許你的三藏還沒有學成,無常就落到你身上了,所以及早修行最為要緊。”
弟弟仍然固執自己的意思,不肯接受哥哥的勸告。不久,他染上奇異的怪病,經過多方醫治都沒有什麼效果。弟弟明白自己要死的時候,心裏很恐懼,於是就對哥哥說:“我過去太癡迷了,不聽你的教示。現在麵臨壽命將盡,修行已經來不及了。”說著,涕淚交流,向其兄悔過。不久,他的弟弟終於逝世。哥哥念手足的情份,入定觀他所投生的趣向。當他看見他投生在一個長者家中的時候,他便有了救度他弟弟的心念。
那長者家,靠近寺院。為了想救度他的弟弟,哥哥便數次到長者家探望,總想找機會救度他的弟弟。當轉世的弟弟長到三歲的時候,便替他皈依,這小孩也很惹人喜愛,聰明乖巧,一學就會。
當他長到四歲的時候,有一次,他的乳母抱他往山上的寺院拜見他的師父的時候,因為寺在高山上,石階曲折而崎嶇,乳母抱他在懷中,一不小心謹慎,失手將小兒掉落在山下,頓時頭破血流,粉身碎骨,淒慘地死亡了。當他臨命終的一刹那,心中頓時生起惡念,懷恨乳母的抱持不慎,以至遭遇這樣災禍。由於他起了這一念瞋恨的心,命終之後,墮入地獄。
他的哥哥知道這件事後,除憐憫其不幸外,又再入定觀他的生趣,忽然,他在定中,觀察到他的弟弟,已墮入在地獄中,他不覺歎息道:“地獄的苦楚,多麼深重!地獄的罪業,多麼難度!諸佛菩薩尚且不能奈何,何況是我?”佛法難聞,人身難得,既得人身,又有幾載?我們應該把握時機,努力修道,“解”道緊要,“行”更重要,佛教是知行合一,行解並重的。
古人言: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誌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一個人如果陶醉於自身的高貴、富有、顯赫、尊嚴、名聲、功利此六種心態之中,則多可動搖且削弱其正常的心理和意誌狀勢。如果見事而過份地或失常地表現其憎惡、奢欲、狂喜、大怒、大悲、極樂此六種心理情緒,則常可成為其正常道德品性的累贅。而喪誌、喪德都是阻礙個人進步和養生的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