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山羌偷官庫衣喻

——真實自然,樸素無華

【佛語】

過去之世,有一山羌①,偷王庫物而遠逃走。爾時國王,遣人四出推尋②,捕得將至王邊。王即責其所得衣處。山羌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

王遣著衣③,實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著之。應在手者著於腳上,應在腰者反著頭上。

王見賊已,集諸臣等共詳此事,而語之言:“若是汝之祖父已來所有衣者,應當解④著,雲何顛倒,用上為下?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舊物。”

【譯文】

古時候,有一個山民,偷了國王庫裏的衣物,跑到了很遠的地方。這時國王派人四處搜捕他,終於有人抓到了他並將他帶到國王的跟前。國王追問他的那些衣物從何而來,山民回答:“這些衣物是我祖上留下的。”

國王命令他將那些衣物穿戴起來,實在因為這些衣物不是山民自己原有的,所以他不知如何穿戴。本應戴手上的他卻穿在腳上,應該係在腰間的他卻紮在了頭上。

國王見他穿戴完畢,將全體大臣都召集過來共同分析解決這件事,便說道:“如果這些衣物確實是你祖上留下的,那你理應知道如何穿戴這些衣物才是。為什麼弄顛倒,該在上邊的卻穿到下邊?那是你根本不知道怎麼去穿這些衣服的緣故,也就可以肯定地知道,你的這些衣物全是偷來的,絕不是你祖上的舊物。”

【禪心】

如此謊言,猶如掩耳盜鈴一般,不僅欺騙不了別人,反而把自己的醜惡行徑暴露無遺。是自己的東西,總有自己不可磨滅的痕跡保留在上麵;不是自己的東西,即便你再怎麼遮掩也經不住稍事推敲。一旦露出了馬腳,便會把自己推到無可挽回的地步,後悔都來不及。

有一天,著名文學家韓愈去拜訪寶通禪師,問道:“你春秋多少?”寶通禪師舉起念珠,反問道:“知道了嗎?”韓愈答道:“不知道。”寶通禪師說:“晝夜一百零八。”

韓愈聽完更是不解,於是便回去了。

第二天,韓愈又去拜見禪師,到了院門前麵見到首座(寺院中地位僅次於方丈和尚,常由德業兼修者充任),於是提起前一天的事來詢問其中的意思,首座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叩齒三下作答。等見到寶通禪師,又提出同一問題,寶通禪師也是叩齒三下作答。

韓愈見此情景說道:“原來佛法沒有兩樣。”寶通禪師聽了,忙問他的話是何意。韓愈答道:“剛才請教首座,他也是如此。”

於是,寶通禪師派人找來首座問道:“你也是這樣回答的嗎?”首座洋洋得意起來,笑著點了點頭。寶通禪師見此,立即決定把首座逐出院門。

原來,寶通禪師常以叩齒來回答別人的提問,表示禪不能開口講,一講就失去了禪意。而首座卻依葫蘆畫瓢,還自以為得意,最終被禪師逐出寺院。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論是做學問還是做人,講究的都是一個道理。做學問,不懂裝懂結果隻能是短時間內欺騙師父,等到真正上場考試的時候才會後悔當初沒有好好用功;做人,花言巧語僅能為自己博得膚淺的掌聲,等自己落難的時候才會看清誰是真正的朋友。所以,與其費盡心機地欺上瞞下,不如誠誠懇懇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即便沒有花團錦簇的光鮮,但最起碼我們活得真實、活得自在。

首座套用寶通禪師的招牌動作來彰顯自我,也許可以一時間騙得了僧眾和善男信女,但是抬頭有青天、捫心有自我,唯獨上蒼和你自己這兩者是無法欺騙的。所以,隻有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充實自我,才能夠不斷彌補不足。一味地模仿別人,隻會使自己迷失在虛無的幻影中無法自拔。

拋卻虛華招搖的外表,做最真實的自己,因為隻有樸實無華的蘭花草才能散發出沁人心脾並且綿軟幽遠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