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說人喜瞋喻

——坦然麵對,明辨是非

【佛語】

過去有人,共多人眾坐於屋中,歎一外人德行極好。唯有二過:一者喜瞋①,二者做事倉卒。

爾時此人過在門外,聞作是語,便生瞋恚②。即入其屋,擒彼道己過惡之人,以手打撲。

旁人問言:“何故打也?”

其人答言:“我曾何時喜瞋倉卒?而此人者,道我恒③喜嗔恚,做事倉卒,是故打之。”

旁人語言:“汝今喜瞋倉卒之相,即時現驗,雲何諱之?”

人說過惡而起怨責,深為眾人怪其愚惑。

【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與大家一起坐在屋中閑聊,讚歎某個人道德品行極好,隻是有兩個缺點:第一是愛發怒,第二是辦事倉促草率。

此時恰好此人從門外路過聽到了這些話,他十分生氣,立刻走到屋裏,抓起說他缺點的那個人,舉手便打。

有人問他:“你為什麼打人?”

這個人道:“我什麼時候愛發怒和辦事倉促了?他怎麼這樣說我,所以打他。”

旁人說:“你現在就這樣,正說明你確實愛發怒和辦事倉促,為什麼害怕說呢?”

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心裏就產生怨恨的情緒,當時在場的人們都責怪他愚癡迷惑。

【禪心】

生病的人往往諱疾忌醫,就像是自己身上的一塊傷疤害怕被別人揭露出來一樣。而人們最不願意表露出來的事物,卻往往正是自己的致命傷。這是人之天性,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倘若刻意隱藏自己的缺點,時時害怕被別人議論,不但自己整天活在遮遮掩掩中,而且萬一事情敗露難免惱羞成怒最後釀成惡果。

試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身上都有著或大或小的缺點或者癖好,隻要坦然地去麵對,從別人身上學習其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和缺憾,便能夠逐漸改正自我的缺點。但是如果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不但不接受外人的批評建議,反而還把自己的缺點當眾顯露了出來,無異於自己把自己的傷疤露出來給人看,這本來就是自取其辱,又怎麼怪得了別人呢?

神光禪師性情曠然,博覽群書,在受法得度後隱居於司空山一帶,四處遊走,居無定所。

一次,有人在路上碰到了禪師,便向他請教解脫煩惱的辦法。禪師馬上問道:“是誰束縛了你?”

那人苦惱了,沉默了許久,心想確實沒人束縛自己啊,便回答道:“沒有人。”

禪師聽後大笑一聲,說道:“那還要求什麼解脫呢?”

那人聽完終於得以覺悟。

實際上,很多人都有著一些莫名的煩惱和困惑,甚至常為自身的缺點和性格上的缺陷而痛苦不堪。但是,正因為缺乏去麵對他的勇氣,才會使我們一步步被自己的劣性所困住。束縛我們的正是我們自己。

所以,在別人為我們指出了自己不足時,我們非但不應該生氣,而應該好好感謝那位批評者。因為他,我們才有了去正視自身問題的機會,才能夠從這一刻開始改變。如若像故事中的愚人一樣,惱羞成怒,對批評者進行打擊報複,表麵是在維護自己的麵子,事實上卻早已經因為一點小毛病而導致了更大的錯誤,在“魔道”上越走越遠了。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肯於接受各方麵的不同意見,才彙聚了其自身的蒼茫。其實,隻要敢於坦然麵對自己的缺點,就已經是一個飛躍,因為隻有正視困難才有可能尋找到好的方法去解決困難。這一步是自己對自己的戰爭,也是最艱巨的一場任務。

換個角度說,那個提出批評的人是不是也應該用另一種溫存的方式去敘述,背後的惡意中傷不也是他本人性格上的一個缺陷嗎?

所以,坦然麵對,才能明辨是非,才能祛除自身的烏雲,贏來陽光燦爛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