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殺商主祀天喻

——方向明確,義無反顧

【佛語】

昔有賈客①,欲入大海。入大海之法,要須導師②,然後可去。既共求覓,得一導師。

既得之已,相將發引③。至曠野中,有一天祠④,當須人祀⑤,然後得過。於是眾賈共思量言:“我等伴黨,盡是親屬⑥,如何可殺?唯此導師,中⑦用祀天。”

即殺導師,以用祭祀。

祀天已竟⑧,迷失道路,不知所趣⑨,窮困死盡。

【譯文】

從前有一幫商人,想要航行過海。然而,要進入茫茫大海航行得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向導帶領才行。於是,在他們的共同努力尋求下,找到了一位向導。

既然有了向導,大家就一起上了路。來到一處曠野的時候,有一座祭天的祠堂,按照慣例,需要殺生祭祀,然後才能過去。於是這幫商人便商量說:“我們這些同伴鄉黨,盡是親屬關係,怎麼下得了手呢?隻有這個向導是外人,正好用他來祭祀天神。”

於是當即把向導殺了,用他做了祭祀。

祀天完畢後,眾人卻迷失了道路,不知該向哪裏走,結果這些商人全都困死在曠野之中。

【禪心】

在沙漠中丟失了指南針會怎麼樣?答案是你隻能在一個範圍內轉圈,永遠也走不出這個沙漠。

選擇對的方向,是事情成功的一半。商人們的聰明在於找到了經驗豐富的向導,正因為如此才能向著大海的方向前進,可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後的結局恰恰背離了他們出行的初衷。原因是這些商人始終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向導與自己的利益發生衝突時,首先想到的就是維護自己的利益,便殺了向導。殊不知,向導和他們之間雖不是親戚關係,但他們之間的相互協作使得彼此成為一條繩上麵的螞蚱,唇亡必然齒寒。商人沒有參透這一禪機,於是困死在曠野中,不恰恰是自食其果的表現嗎?

商人就好比你我,向導和其他的商人便是日常生活中解決困難的各種辦法。縱使能力再大,失去了方向後,所有的努力隻能是徒勞,甚至南轅北轍,越走越遠。所以,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應該先考慮清楚長遠的計劃和利益,切不可單純為了眼下的蠅頭小利而斷送了美好前程。

慧遠禪師年輕雲遊時曾路遇一位嗜煙的行人,兩人走了很長一段山路,然後坐在河邊休息。那位行人給了慧遠一袋煙,然後他們在那裏談話。由於談得投機,那人便送給他一根煙管和一些煙草,慧遠高興地接受了行人的饋贈。

慧遠與那人分開以後,心想:這個東西令人十分舒服,肯定會打擾我參禪,時間長了一定會惡習難改,還是趁早戒掉的好。於是就把煙管和煙草全都扔掉了。

過了幾年,他又迷上了《易經》。那時候正是冬天,地冷天寒,他於是寫信給他的師父,索要一些寒衣。但是信寄出去已經很長時間,山上的雪都開始融化了,師父既沒有寄衣服,也沒有任何的音信。慧遠於是用易經為自己占卜了一卦,結果算出那封信根本沒有送到。

他心想:“易經占卜固然準確,但如果我沉迷此道,怎麼能夠全心全意地參禪呢?”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接觸易經之術。

再之後他又迷上了書法,每天鑽研小有所成。有幾個書法家居然對他的書法讚不絕口。

他轉念想道:“我又偏離了自己的正道,再這樣下去,我很有可能成為書法家,而成不了禪師了。”

從此他一心參悟,放棄了一切與禪無關的東西,終於成了一位禪宗大師。

慧遠禪師正是因為始終如一地堅持著既定的方向,最終才成為一位禪宗大師。倘若朝秦暮楚,不但一事無成,還有可能對這個社會造成更大的危害。而那些商人們就是因為放棄了最初的理想,才迷失在了曠野中。

處理事情之前,就應該明確一定的方向。隻有目標明確,你才能開動所有的馬力一往無前,才能贏得你想要的成功。

當你迷茫的時候,不妨休息一下,抬頭看看前行的方向是否正確,如此,才能順著路的方向到達屬於你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