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奴守門喻
——放眼全局,方得其道
【佛語】
譬如有人,將欲遠行,敕①其奴言:“爾②好守門,並看驢索。”
其主行後,時鄰裏家有作樂者,此奴欲聽,不能自安。尋③以索係④門,置於驢上,負至戲處,聽其作樂。
奴去之後,舍中財物,賊盡持去。
大家⑤行還,問其奴言:“財寶所在?”
奴便答言:“大家先付⑥門、驢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
大家複言:“留爾守門,正為財物。財物既失,用於門為⑦?”
【譯文】
有一個人要到遠方去,吩咐家奴說:“你要好好看門,並看好驢和繩子。”
主人走後,鄰村有個戲班子敲鑼打鼓來唱戲,家奴想去聽戲,急得坐立不安。他拿來了繩子,把門板綁好,放在驢背上,馱著門板到了唱戲的地方,聽戲班子唱戲。
家奴離開家以後,房舍裏的財物全被賊偷走了。
主人回來後,問家奴說:“家裏的財寶哪裏去了?”
家奴回答說:“您先前隻是吩咐我好好看門,看好驢和繩子,除此之外,我就不知道了。”
主人又說:“留下你看門,正是為了看好家中的財物。財物都丟光了,還要門幹什麼呢?”
【禪心】
不論是斷章取義還是不解其意,仆人總歸不是一個好仆人,長此以往,主人家必會因為這個仆人變得家徒四壁。
門隻是一個概念上麵的名詞,並不僅僅指代“門”本身。仆人片麵理解主人的囑托,為了一己私欲而導致了家財盡失,反過來還怪罪主人的表達不準確,真是不知道到底誰才是真正的主人誰才是仆人。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一種人單純地聽從領導的吩咐,自己不動腦筋去思考問題;另一種人則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斷章取義,損害公共的財產來謀求私利。其實不論哪一種人,都是鄙棄的對象。想要真真正正地有所成就,就要不遺餘力地去奮鬥,在麵對同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比別人多思考一步就會比別人多一份成功的可能。而如若像故事中的仆人一樣,隻知道按照固定的規章製度辦事情,很多急需處理的事情會因為冗長的手續而無法處理。當然,特殊情況才需要特殊對待,假若事事都與製度相左,那麼你離被炒魷魚的一天也就不遠了。
中秋節時,老方丈從供品中挑了兩種梨,分別發給甲乙兩個和尚。
他對甲和尚說:“這些梨還有些生,放個十天半月的再吃吧。”又對乙和尚說:“這些梨在供桌上放好多天了,不能再放了,趕緊吃了吧。”
結果是,甲和尚的梨放了半個月之後再想吃時,已全部爛掉;乙和尚的梨,當時就吃了,卻生澀難忍。
後來當老方丈詢問二人梨子的口味時,二人就把各自的情況如實告訴了老方丈。
老方丈對甲和尚說:“看來,有些東西是不能放置的,哪怕有些生澀,也得及時享用,不然的話,後悔晚矣。”
又對乙和尚說:“看來,有些東西是急不得的,放置一段時間也許更好些。”
老方丈兩次的叮嚀都是反的,而兩個和尚竟然毫不考慮自身麵對的實際情況,隻顧一味地謹遵師命,照章執行,結果卻各自品嚐了屬於自己難以下咽的梨子。
老方丈的勞苦用心並沒有在兩位徒弟的身上體現出來。徒弟過於相信方丈的話而脫離了實際情況,或者徒弟根本就沒有動心思去考慮實際情況,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人們往往依靠對方太久的時候,惰性就會慢慢侵蝕自己的心靈,而一旦脫離了依靠,我們便忘記了怎麼去麵對生活。長久的不適應,就會使我們毀在千變萬化的生活之中。
每個人都要勇敢做自己,勇敢地拿出麵對現實的勇氣。所有的依靠都不可能長久,生活始終是一個人的戰爭。積極地去思考生活和麵對生活,才能促使我們逐漸長大,才能為我們自己的生活增光添彩。斷章取義生活中的片段,隻會讓自己沉迷於生活中的幻想而無法自拔,隻有站在全局的角度去展望,才可以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和醜陋,才會更加堅定自己的夢想和為了美好生活而打拚的決心。
用鳥瞰的眼光去觀察生活,方得生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