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質32你是否善於進行角色轉化與授權
創業者在開始創業的時刻就應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作為企業的開創者,創業者是一個企業的領袖,是企業的核心,也是企業的靈魂。事實上,企業中除了你一個是全心全意為企業考慮的外,其他所有的人都是在追隨著你。你的一言一行,不但會影響員工對企業的忠誠,也會影響整個企業的發展與存亡。不少創業企業從小做大了,但卻有更多的創業企業長期停滯不前。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創業者一直沒有完成角色轉換,不知道怎樣授權。因此,作為企業的締造者,創業者一定要注意在創業過程中的角色轉換,及時授權。
創業者作為領導者,是和經理人員不同的。創業者要保證企業最初的生存,洞察企業發展方向,領導人們前進;而經理人員注重按照領導者指定的方向解決具體問題,完成任務。因而創業者千萬別將自己等同於經理人員,而是應從日常的瑣事中抽出身來,盡量鼓勵下屬去工作,去貫徹自己的意圖,然後發現優秀的經理人員。
按美國管理大師伊查克?愛迪斯的著名愛迪斯法的觀點,企業管理中有四種角色,即實幹角色、行政管理角色、創新角色、整合資源(特別是對人的整合)角色。由於創業企業在發展的不同階段需要的各種管理的重點不同,為了配合企業的發展,創業者也要在不同階段擔當不同的角色,這就需要創業者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主動完成角色轉換。《中外管理》雜誌上景素奇的一篇《老板角色轉化》文章,將創業者在企業進化四個階段中需扮演的不同角色分為工兵角色、監管角色、領導角色、股東角色。他是這樣分析的。
把握企業係統從創建、成長、成熟到衰老,直到死亡而獲得新生的整個過程本質。
第一階段的工兵角色
在創業之初,創業者白手起家,企業的宗旨、理念、方針、政策、製度、團隊的構建等這些基本性、方向性、原則性的東西都需要創業者親自設定,企業流程從采購、財務,到生產、銷售等,事無巨細,創業者都要親自過問且甚至親自動手。由於創業者很少有別的什麼人會對企業所要求的四種角色產生作用,往往需要唱“獨角戲”,親曆親為對創業者的管理角色要求將極為全麵,創業者必須是實幹型的多麵手才能應付這一切。
在創業階段,創業者擔任著實幹、行政管理、創新、整合資源等企業管理中的四種角色,也就是說,他既是一名普通的一線員工,又是一名四處協調的管理人員,同時又是一名一言九鼎的領導人員,當然還是“金金”計較的企業股東。此時,創業者麵臨很多必須親自才能處理好的事情和問題,既不可能授權,也無權可授。如果創業者不幹活,企業“齒輪”就停了。
第二階段的監管角色
創業企業在人員都基本到位、基本框架搭起來之後,一切經營業務都進入了正常的運轉軌道。這時期,創業者也就沒必要大小事情都親自出馬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監管員工是否按規章製度辦事,經營中是否有新的問題出現,一旦出現問題立即組織人馬解決。創業者盡管可以做甩手掌櫃不幹具體的活兒,但必須盯在一線,也就是必須親自管理企業。畢竟,這段時期製度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企業的員工隊伍也還不穩定,還不能形成自覺遵守業務流程的工作習慣,企業文化還沒有完全構建起來,創業者本人如不親自監管,將會影響到企業的正常運轉。
第三階段的領導角色
企業運轉發展到一定程度,不但經營工作納入了正常的軌道,就連管理工作也都日漸常規化、程序化,此時創業者就應該逐步退出管理的角色,而把日常的監管工作交由各監管部門進行。要不然,不但創業者自己就算是每日裏忙得焦頭爛額也監管不過來,而且還有點多管閑事之嫌,會挫傷監管人員的積極性。這時候,創業者應該放下自己的監管角色,認真做一個真正的領導者。此時的創業者因為公司的發展壯大,有更多的決策工作及外部協調工作等著去做,同時致力於企業文化建設和員工積極性的發揮,考慮的是企業的宏觀發展方向。隻有這樣,創業者才能帶領自己的企業更上一層樓。
第四階段的股東角色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形成了一個公眾性企業,此時企業的文化底蘊已經非常深厚,企業的經營活動不僅是企業的一種常規活動,而且在行業乃至社會中舉足輕重,企業員工有一種自豪感和滿足感時,創業者可以退出領導者的角色。因為企業的運營完全市場化和社會化,並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決策機製和執行機製,有了成熟的企業文化和特色的品牌和聲譽,企業的經營決策、日常管理已有了高水準的職業經理人團隊來負責,創業者隻需掌控公司發展的戰略方向,考慮關係公司未來發展命運的一些至為關鍵的問題就是了。
如若創業者不能隨企業的發展完成以上角色的轉變,企業要想逐步發展壯大隻怕是阻力重重。這些阻力有可能來自公司外部的,或來自公司團隊人員,還有可能來自創業者自己。也許,全才型的創業者自認為有能力同時扮演好所有的角色,但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做大,創業者不僅自己累死累活,而且累員工,最終累得企業根本跑不起來,隻能是總是維持在小打小鬧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