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寶貝,讓米奇和你在一起吧!我相信,它需要你的照顧!”我猜理查德準是從旁邊的玩具堆裏找出了一個布絨米奇,而且一定是放在了菲比的懷裏。“米奇告訴我說,小菲比非常棒,她是所有這些玩具們的優秀領導人哦!”
接著,便傳出了菲比的笑聲。
這位父親安哄和寬慰了一番後,對女兒說道:“好了寶貝,祝你好夢,我愛你!”
“也祝你好夢,爸爸。”是菲比的聲音。
“我幫你把燈拉滅。”理查德說。“喀噠”一聲響後,菲比房間的燈光消失了。理查德先生拉開門走了出來。
“不,爸爸,我害怕。”小菲比又叫了起來。
理查德先生隻得重返回女兒的房間。“哦,對不起,親愛的,我忘了幫你把地燈打開。”
很快,房間裏便幽幽地射出一片功率很低的燈光。
“爸爸,你答應給我買隻小狗,讓它陪我過夜的,是嗎?”是小菲比的聲音。
美國父母向來有給小孩買寵物狗的習慣,以求它陪伴並減輕小孩孤夜長眠的害怕。
“當然,當然,我這周就給你買去,我保證。”理查德答道。
“爸爸,羅裏今天到約翰?克立茲家去slee━ping over了。我能不能也去slee━ping over?”
slee━ping over(幾個小朋友自願商定集中到一位小朋友家去睡覺)是美國的五六歲孩子們非常感興趣做的一種遊戲式的睡覺。參加slee━ping over的小朋友們分別帶好自己的睡袋、洗漱用品,集中到一位小朋友家,晚上可以盡情地玩,然後在同一間屋子的地毯上就寢。家長們要提供的隻是他們玩和睡的空間,其他如睡前的洗漱和就寢就由小孩子們自主去完成。今天住你家,過幾天去他家,孩子感到其樂無窮。
但顯然,3歲的菲比稍小了一些,她可能照顧不了自己。因此,理查德的聲音裏開始有了些為難:“這個——親愛的菲比,你當然可以參加。但是,我想,你必須改掉一個毛病,那就是,你以後不要再尿床。要不,你會把人家的地毯弄髒的,別的小朋友會不高興,知道嗎?”
“好的,爸爸。我保證不再尿床。”是菲比的聲音。她這個保證,僅我聽到的次數,就不下於二十遍。
父女兩個再次互道晚安,理查德先生終於走了出來。
二十分鍾後,我去巡查菲比的房間。推開門,發現小家夥抱著米奇已安然入睡,金色的卷發粘在她微汗的前額。或許是做了一個什麼好夢吧,她的小臉上露出了一絲甜甜的笑。
真是不得不佩服啊。想想中國的孩子,在這麼大的時候,如果沒有大人陪伴的話,他寧願一夜不睡並整夜嚎哭。中國的父母喜歡把孩子當成心肝寶貝,放在手上怕摔,含在嘴裏怕化。在家長麵麵俱到的嗬護下長大的孩子,就像水晶玻璃,透明而易碎!
競爭充滿著美國整個社會乃至每一個家庭。人人憑本事吃飯,沒有人身依附。所以,美國父母雖然都很愛孩子,但為了讓孩子長大後能夠適應激烈競爭的社會並成為強者,幾乎每一位家長都不溺愛兒女,從幼兒起就培養他們獨立生存的能力。
美國很多孩子從嬰兒時期就獨居一室,無父母陪護。孩子長到三四歲,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長就給買一種很小很暗的燈,徹夜亮著,以驅逐孩子對黑夜的恐怖。晚上睡覺前父母到孩子房間給孩子一個吻,說句“孩子,我愛你!晚安!做個好夢!”就回自己的臥室了。孩子就抱個布狗熊、布娃娃之類的玩具安然入夢。
父母常常讓孩子直接麵對困難,讓孩子經受鍛煉。還不到周歲的孩子,父母們就開始讓他們自己抓飯吃(因不會用餐具,就用手抓),即使吃得滿臉、滿身,也要讓他們自己吃。所以美國孩子一般到周歲時,已能自己吃得很像樣了。
在美國,無論在哪裏,都可看到蹣跚學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會主動跑上前去,彎腰伸手扶起孩子,而隻是叫一聲“起來”,小孩看到沒有大人扶,就隻好自己站起來,除非摔得個頭破血流。無論在公園裏,還是在街頭抑或是飛機的過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麵搖搖晃晃地走,父母在後跟著跑的驚險鏡頭。
吃飯、行走、睡覺,當孩子初臨這人生幾件事的時候,西方人隨意而頑強地鍛煉孩子自主、獨立、堅強的性格,敢於讓孩子麵對困難。
幾乎沒有父母會有意識地損傷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我們中國父母在生活中由於過分保護造成的無意識的傷害比比皆是。
生活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