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多伯森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哲學博士,長期以來,他對美國的家庭教育和中小學教育十分關注,出版了幾部頗有影響的教育專著。在教育孩子方麵他認為這和那個著名的“溫水煮青蛙”的道理是一樣的:
一隻青蛙置於盛有熱水的鍋中,鍋下的熱量一點一點增加,蛙的典型表現是沒有逃循的傾向。因為它是冷血動物,其體溫和周圍的水溫大體一致,體察不到水溫的變化。當溫度再上升,蛙仍不以為然,把心思放在別處。待不祥的蒸氣在它眼前繚繞,它仍端坐水中,凝視鍋沿。最後,它死於這場災難。這場災難它本來是可用一個“跳躍”就避開的。蛙遭此厄運,是因為它對有害事物的報警係統不夠健全,這種先天不足成為它致命的弱點。
人類同蛙一樣,對“漸變”事物有感覺遲鈍的弱點。眼前突然降臨的危險,如戰爭、瘟疫、地震、水災,會把我們緊急動員起來。可是,一旦威脅性是以緩慢的形式出現,人們就會漫不經心地對待它。麵對父母警覺遲鈍的現實,多伯森博士自然要大聲疾呼:隻信奉“愛就是一切”是不行的,要樹立父母的權威 ,大膽的管教,嚴格的管教。
那麼,怎樣樹立權威,大膽管教呢?多伯森提出了如下的觀點和做法:
一、父母的權威是管教的奠基石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權威觀念是不可動搖的。因為它決定著孩子今後如何看待學校當局、警察、法律和他將來與之共同生活的人們與社會。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是孩子最先麵臨的一種重要社會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幾乎體現了社會人倫道德的各個方麵。如果在這種關係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爾後走向社會,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就會反映出來。強調父母權威的重要,還因為父母在孩子幼年時代始終扮演著雙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護人,又是人生啟蒙的向導,負有教育子女的重大責任。
二、製服孩子的反抗性行為
孩子明明幹了錯事,卻拒不承認;父母讓他幹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硬是頂著不幹;父母明明白白告訴他不許幹什麼,他偏偏要超越疆界,搞一些破壞性的惡作劇,或者公然辱罵、嘲弄父母。遇到這類問題,父母必須果斷處理,並大獲全勝,否則,就會失去教育子女的力量。既然“打屁股”是一種教育手段,那在必要的時候就要用一下。但是“打屁股”所針對的必須是孩子的反抗性挑戰行為,“打屁股”不等於狠揍,使孩子覺得疼痛即可,不致造成任何傷害。“打屁股”不是問題的結束,必須留下“愛”的結尾。當孩子在挑戰性衝突中被製服之後,成功的父母常會顯出柔情。這時,父母應張開雙臂,熱情地歡迎他安慰他;同時明大理曉大義,使他明白為什麼父母要“打屁股”。
三、不要使孩子的物欲飽和
今日的孩子,生活在物質空前豐裕的時代,他們被過量的物質享受所淹沒。這是非常有害的。歡悅產生於人的強烈需要得到滿足之時。沒有需要,則無所謂歡悅。給孩子的太多,等於剝奪他的歡樂。成功的父母懂得適量刺激,節製物欲。少給他們一點東西,給孩子留下一些主動獲取的天地。這樣,同樣一個本來不大值錢的東西,也許會成為孩子的寶貴財富。也隻有在這時,他們才會對父母報以尊敬和感激之情。
四、權威需要父母雙方共同塑造
要在孩子心目中樹立起權威,有賴於父母雙方在教育子女的態度上協調一致,避免愛得過分,亦避免控製太緊。孩子覺察到父母的不同態度,發現他們在衝突中一切不文明的語言和舉動,結果,對誰也不尊敬。值得注意的是,多數充滿敵意、咄咄逼人的少年,都出自這種自相對立、缺少權威的家庭。愛與控製,都是有分寸的。無愛,不可能教育好孩子;愛得過分,則意味著寵壞他們。控製不力,放任自流,孩子必然放縱成性;過於嚴苛,事事幹預,又會使孩子驚恐不安,扼殺個性。應寬則寬,應嚴則嚴,宜剛則剛,宜柔則柔,態度和方法要因人因事而宜。在這一點上,父母雙方應該達成共識,巧妙配合,互補互利,在孩子麵前樹立起一個慈祥而威嚴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