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懲罰孩子不是一種罪 2.6孩子,你沒有理由驕縱(1 / 2)

第二章 懲罰孩子不是一種罪 2.6孩子,你沒有理由驕縱

一次,蘇聯兒童文學家蓋達爾帶著5歲的小女兒珍妮,給夏令營的小朋友講故事。蓋達爾此次要為小朋友們講的是童話故事《一塊燙石頭》,小朋友們已經期待很久了。

大禮堂裏,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聽蓋達爾講故事,除了蓋達爾的聲音,整個禮堂靜得連一枚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可以聽到。此時,小珍妮卻旁若無人地在禮堂裏走來走去,有時還故意使勁跺跺腳,發出惹人討厭的聲響,跺完腳後還露出得意的神情,她的舉動仿佛在告訴小朋友:“你們看,我是蓋達爾的女兒!你們一個個都在聽我爸爸講故事,這些故事我每天都能聽到!”

蓋達爾看到女兒的行為,立即停止了講故事,他突然提高嗓門,大聲地對大家說:“那個猖狂的小家夥是誰?請你們把那個不守秩序的小家夥攆出去!她妨礙了大家安靜地聽故事。”

小珍妮一下子愣住了,她萬萬沒有想到自己親愛的爸爸竟然會這樣說她,雖然她連哭帶喊地賴著不走,想讓爸爸心軟,但是蓋達爾不為所動,堅決要求工作人員把珍妮拉出會場。

之後,蓋達爾又繼續給孩子們講故事,故事講完了,孩子們對蓋達爾報以熱烈的掌聲。蓋達爾給孩子們講的不僅是一個有趣的故事,還用通過對小珍妮的懲罰,給孩子們上了生動的一課:無論是誰,都不應以優越助驕縱。一個人,如果因優越而蠻橫,隻會使自己變成不知天高地厚,甚至成為仗勢欺人的人。

我們常因子女而感到驕傲,同樣地,孩子們也常因我們而產生特殊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一旦過了頭,隻能讓孩子變得驕縱和蠻橫,成為一個沒有禮貌,令人生厭的人。

作為父母,我們有必要告訴孩子,自豪感和自信心恰恰來源於他們身邊那些“不足一提”的小事,恰恰來源於他們自己,而不是父母或者他人。他不能夠因為父母就無所顧忌。

許多中國人認為,美國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是不聞不問的,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想幹就算,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的確,美國沒有像我國許多家庭中存在著的濃厚的“家長製”作風,父子關係是民主、平等的,但這並不是說美國的家長就放棄了對子女的教育。恰恰相反,美國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視。遠的不說,就拿美國總統克林頓來說,在對女兒切爾西的教育問題上就是如此。為了將愛女培養成才,克林頓夫婦可謂用心良苦。女兒一生下來,當時身為州長的克林頓也沒忘記在自己的辦公桌旁放一張兒童座椅,公事不繁忙時就把女兒抱來一起玩耍,而希拉裏則一吃完晚飯就和女兒躲在後院的沙發上數星星。切爾西上小學後,每天無論多忙,克林頓都親自接送。

克林頓疼愛女兒,但從不過分溺愛女兒。做為一位女性,希拉裏經常出差,但作為一位母親,希拉裏並沒有忘記做母親的職責。每次出門前她都會托人給在校上課的女兒帶個留言條,告誡女兒好好學習。在生活方麵,希拉裏深知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盡管白宮有專門的保潔員,但第一夫人依然明確要求女兒自己打掃房間,並經常加以督促檢查,女兒是否已經把房間的雜物收拾幹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