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懲罰孩子不是一種罪 2.6孩子,你沒有理由驕縱(2 / 2)

克林頓醜聞案鬧得風風雨雨,作為女兒的切爾西在思想和心理上不可能不受影響,但她給人們的卻是極好的印象:自信、責任心強,值得依賴。從這一點來講,誰又能說克林頓夫婦的家庭教育是不成功的呢?

“可憐天下父母心”,關心愛護自己的孩子,是每個做父母的天性使然。父母的這種愛是培養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的感情基礎,沒有這種愛,就談不上家庭教育,更別說要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如果父母隻懂得愛,卻不懂得用愛來教育孩子、管理孩子,自然也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我們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把關心愛護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做到愛而不溺,嚴而不厲。

但凡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本著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前提,離開這個前提就容易與望子成龍的願望背道而馳。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理智的,有分寸的,他們的愛絕對不能是溺愛,否則,愛就可能成為孩子身心畸形發展的禍根。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把對孩子的關心愛護變成了溺愛,尤其在獨生子女家庭中,表現更為突出。在這些家庭當中,父母的愛簡直有點過火,嬌慣、偏愛、護短,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孩子需要什麼,想幹什麼,家長從來就不曾違拗,就連吃飯穿衣等一些最基本的自立活動,父母也代為包辦。這些愛在大多數父母看來仿佛還不夠,他們對孩子的一些不良品德和習慣從不加以批評、教育,往往包庇護短。久而久之,父母以他們的愛促成了孩子自私、任性、專橫、跋扈、為所欲為的不良行為和品德。如果讓這些不良行為和品德任其發展下去,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愛是需要代價的,我們希望天下的父母不要讓自己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家長對孩子的愛應該做到愛而不溺,但如何才能做到愛而不溺呢?下麵幾點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第一,家長要有理智、有分寸地關心愛護孩子。這種愛的效果既要讓孩子感到父母真摯的愛,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激發其積極向上的願望,又要讓孩子懂得關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並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性勞動和家務勞動,這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熱愛勞動和關心集體的好品質,而且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智力和自理能力。

第二,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要求。人都是有要求的,而且要求也是永無止境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要具體分析,要以家庭的經濟狀況和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前提,不能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過分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發孩子過高的欲望,使其養成越來越貪婪的惡習。這樣一旦父母無力滿足其需求時,勢必引起孩子的不滿,致使難以管教。

第三,對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經濟允許的情況下,盡量給予滿足。在教育孩子時,家長既要積極為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創造條件,也要教育孩子注意節儉,防止養成揮霍浪費的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