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品質是孩子美好人生的基石 3.2培養孩子節儉的品質(1 / 2)

第三章 品質是孩子美好人生的基石 3.2培養孩子節儉的品質

國外一些百萬富翁的兒子,常在校園裏拾垃圾,把草坪和人行道上的破紙、冷飲罐收集起來,學校便給他們一些報酬。他們一點兒也不覺得難為情,反而為自己能掙錢而感到自豪。有的家庭經濟並不困難,但要讓八九歲的孩子去打工送報掙零花錢,目的是培養孩子自力更生、勤儉節約的習慣。

美國著名喜劇演員戴維?布瑞納中學畢業時,父親送給他一枚硬幣作為禮物,並囑咐他:“用這枚硬幣買一張報紙,一字不漏地讀一遍,然後翻到廣告欄,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闖一闖。”“有錢難買幼時貧”、“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後來取得很大成功的戴維在回首往事時,認為那枚硬幣是父親送他的最好禮物,它使戴維懂得了生活的艱辛,衣食的來之不易。

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也是如此“苛求”孩子的。約瑟夫曾擔任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和駐英大使,是美國最大的五大企業家之一。他給每個孩子存了1000萬美元的委托金,但是他決不允許金錢腐蝕孩子,不許孩子談論錢,尤其不允許在餐桌上談論錢。肯尼迪成為總統以後,曾回憶起他在10歲時的一件往事,那時他向父親遞交了一份申請,請求父親將他的零用錢從每周4角提高到6角,但是父親斷然拒絕了他。

在比利時,通常從8歲開始,孩子們每周就能從家長那裏得到零花錢了,但金額不多,隻有幾枚硬幣。孩子們要想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必須一點一點地慢慢積攢。當然,如果孩子攢的錢還不夠,而他又確實想盡快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可以先向家長借,然後再用以後的零花錢慢慢償還。

在比利時,學校從小學起就開設了專門課程,教孩子了解成年人的各種職業、什麼是勞動報酬、如何區別各種商品及其價格的確定等。同時引導兒童理解媒體、廣告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讓他們了解廣告對消費者的行為影響。

這樣,孩子們在買東西前就會再三權衡自己最需要什麼,由此學會選擇並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擁有所有喜歡的東西。正是因為有了家長和學校的雙重教育,比利時的大部分孩子才從小養成了節儉的好習慣。

“儉樸”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國曆史上眾多有識之士在生活上都十分注意自身的儉樸,也十分重視對後代的“儉樸”教育。這種身教言傳之精神,成為後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曾經有一封奏書給蜀後主劉禪,談到自己家庭經濟狀況的安排,他說:“臣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產,以長尺寸。老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諸葛亮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公元月269年,晉統一了全國,為了收買人心,下令尋訪漢朝的名臣子孫,賜給他們爵祿。那時諸葛亮第三個兒子諸葛懷還在。他推辭說:“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衣食自有餘饒。材同樗櫟,無補於國,請得歸老牖下,實隆賜也。”

他在這裏說的經濟情況,和諸葛亮當年說的大致相同。

諸葛亮是西蜀的丞相。當時後主劉禪幼弱,蜀國的“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他為什麼不置家產,為子孫多留一些呢?

人們都說諸葛亮會算計,他為子孫打算,也是算得比較遠的。他在給哥哥諸葛謹的信中說到他的兒子諸葛瞻:“瞻今之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諸葛亮耽心的是:聰明過早外露,容易自滿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給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遠”。他給外甥的信也說:“誌當存高遠。”這都表示希望後代有遠大的理想和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