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給兒子的信中指出了兩個條件:一個叫靜,一個叫儉。他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他認為要有才,就要刻苦學習。要學習就要有誌氣,就要心靜。心不靜就不能專心治學。生活太舒適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誌。生活儉樸,才是涵養道德的重要條件。
他在給外甥的信中,進一步指出:要堅持自己的遠大誌向,“忍屈伸,去細碎,廣谘問,除嫌吝”。這就是說,要不考慮一時的得失,不貪圖生活上的細碎的享受,廣交師友,不計較個人的恩怨。這樣做了,“雖有淹留”,也許一時不成功,但“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學習之中自有樂趣,也一定會有用的。怕的是“老不堅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質生活和情欲的影響,失去堅強的決心。那就會“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諸葛亮讓孫子生活儉樸一點,還是為了使他們更有理想,更能成為一個對國家社稷有用的人。
我們不應該忘記中國的古訓:成由勤儉,敗由奢。成功由勤勞節儉開始,失敗因奢侈浪費所致,即使到了很富裕、很有錢的時候,這個樸素的真理也不會過時。何況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我們的人民僅僅走在奔小康的路上。節儉是一個人的重要品質,很難想象,一個從小大手大腳隨便浪費的人能創造一番事業。
在具體培養方法上,建議家長可以從下麵幾點著手。
1.父母自身要勤儉節約。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生活儉樸,反對奢侈。一次,他見女兒穿了一件用翠羽裝飾的短襖,就命令她脫去,以後不許再穿。在他影響下,一時節儉風氣舉國盛行。封建時代尚且如此,更何況現在。
2.教育孩子正確認識錢。要讓孩子從小懂得錢是什麼,錢是怎麼來的,怎樣正確地對待錢財,不義之財絕不可取。對於年齡小的孩子,應聯係實際生活給孩子講解,多引用一些事例。年齡大的孩子,可以跟他專門討論錢的問題。
3.指導如何用零花錢。首先家長給孩子零花錢要有計劃,要限止數額,不要有求必應。應根據孩子年齡大小、實際用途和支配能力,定時定量給予。讀一二年級的孩子,每次可少給些,時間間隔可短些,隨著年齡增大,一次可給得稍多些,時間間隔也可長些,如每星期或每十天給一次。其次,家長要過問孩子把錢花在了什麼地方,每次給錢時,可讓孩子說說上次的零花錢用在哪裏。用得不當,應予批評,甚至暫停“援助”。有些家長要孩子記賬,過幾天查一次賬,這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另外,家長要鼓勵孩子該用的地方要大大方方地用,能少用的就不要多用,能不用的盡可能不用。總之,要教育孩子既不亂花錢,也不要養成吝嗇的“守財奴”性格。
4.要經常給孩子講勤儉持家的故事和道理。讓孩子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來之不易,都是人們辛勤勞動換來的。
5.要讓孩子從小養成節約的好習慣。使用學習用品要節約,一張紙寫錯了字,擦掉還可以用;生活上也要講節約,衣服破了個洞,補好了還可以穿,人離去燈要熄滅,等等。
6.要讓孩子學會利用廢舊物品。比如可用易拉罐做個花籃,將舊涼鞋剪成拖鞋。這樣既可培養孩子的節約習慣,又是一種手工勞動練習。
7.要培養孩子理財投資意識。小孩子要有自己的銀行賬號,教育孩子花好自己的每一筆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