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熟悉了以後,我常常去美尼婭家做客。因為美尼婭曾經在中國呆有至少一年以上,她說她在北京的時候,就經常被中國的朋友邀請,她覺得這種很中國式的交流和溝通的方式讓人溫暖。我因此也有機會認識了美國家庭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美尼婭和她的兒子有一個約定,每周要去附近的一個老人公寓去幫助那的老人修剪草坪。美尼婭的兒子看起來塊頭不小,但是再怎麼說也是一個才7歲的小男孩,在中國有許多這樣的孩子還整天在父母的懷裏哭泣。因此,我就問美尼婭,這樣的孩子也能去勞動嗎?
正在忙碌的美尼婭還沒有回答,那個小家夥就開口了:“我怎麼就不能呢?我上上周剛剛幫助羅傑拖了地板。”
美尼婭對孩子的回答顯得十分的滿意。她說:“就是這樣的。我們為什麼不能去幫助別人呢?”
我又接著問下去,這有必要嗎?一個年收入10多萬美元的媽媽帶著一個7歲的小男孩去給人家掃地、割草,並且還是免費的。怎麼聽著怎麼讓人覺得好玩。如果媽媽想滿足孩子獻愛心的欲望,可以花費一點錢去找個工人來代替孩子做好了。孩子隻需要在一邊看著就行。我現在覺得我當時的問題本身就是不對的。因為我完全是按照中國父母的想法和思路去思考這個問題的。
美尼婭說:“不,不,完全不是你說的一回事情。”我捐助的話,我會找合適的捐助機構。媽媽帶孩子一起去做點義工不僅是應該的,還是必須的。
那天下午的時候,我又見到了美尼婭家的那個小男孩。他和我又聊了一下中國功夫,他說等他再長大一點要到中國學習中國功夫。後來就說到了今天去做義務勞動的事情。小家夥說:“我必須要做這些事情,我媽媽說這一切都是在幫助別人,是每一個人應該去做的。”他還說隨後他還要去附近的一個博物館去做義務解說員。
仁愛是人類最光輝燦爛的人性,最崇高偉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賦予他一顆仁愛之心。大海靠一滴滴水彙集而成,愛的殿堂靠一沙一石來構建。自小給予孩子同情心和伶憫心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
現實生活當中,常常會有些事情給人帶來喜悅或煩惱,帶來幸福或悲傷,帶來順利或困難,帶來成功或失敗,無論處於何種境地,人都需要別人給予相應的理解和幫助。對於兒童也需要去關心和幫助別人及接受別人的關心和幫助。因此,培養孩子樂於助人的精神就成為了兒童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他還說:“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如果童年磋跎,那麼,失去的將永遠無法彌補。”
為孩子創造一個愛的環境,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培養一個有愛心的孩子,聰明的媽媽各有各的辦法。愛心教育是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一個充滿愛心的人,會獲得自信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