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附 錄 高血壓病友答疑
1.問:高血壓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答:高血壓的發病原因有這些:
第一,年齡:發病率有隨年齡增長而增高的趨勢,40歲以上者發病率高。
第二,食鹽的攝入量:攝入食鹽多者,高血壓發病率高,研究顯示,食鹽攝取量小於2克/日,幾乎不發生高血壓;3~4克/日,高血壓發病率為3%,4~15克/日,發病率為33.15%,攝入量大於20克/日,發病率會更高。
第三,體重:肥胖者發病率高。
第四,遺傳:大約半數高血壓患者有家族史。
第五,環境與職業:有噪音的工作環境,過度緊張的腦力勞動均易發生高血壓,城市中的高壓發病率高於農村。
多種因素都可以引起血壓升高。心髒泵血能力加強(如心髒收縮力增加等),使每秒鍾泵出血液增加。另一種因素是大動脈失去了正常彈性,變得僵硬,當心髒泵出血液時,不能有效擴張,因此,每次心搏泵出的血流通過比正常狹小的空間,導致壓力升高。這就是高血壓多發生在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動脈壁增厚和變得僵硬的老年人的原因。由於神經和血液中激素的刺激,全身小動脈可暫時性收縮同樣也引起血壓的增高。可能導致血壓升高的第三個因素是循環中液體容量增加。這常見於腎髒疾病時,腎髒不能充分從體內排出鈉鹽和水分,體內血容量增加,導致血壓增高。
相反,如果心髒泵血能力受限、血管擴張或過多的體液丟失,都可導致血壓下降。這些因素主要是通過腎髒功能和自主神經係統(神經係統中自動地調節身體許多功能的部分)的變化來調控。
2.問:早期高血壓病人有何症狀?
答:高血壓是世界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患病人數最多的疾病之一。一般血壓測量值高於140/90毫米汞柱即為高血壓。早期高血壓病人的症狀有頭痛、頭暈、耳鳴、心悸、眼花、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手腳麻木、疲乏無力、易煩躁等症狀,這些症狀大多為神經係統功能失調所致,其輕重與血壓增高程度可不一致。
高血壓病根據病症的緩急和病情進展狀況,在臨床上可分為緩進型高血壓病和急進型惡性高血壓病兩種。緩進型高血壓病比較多見,約占95%,起病隱匿,病情發展緩慢,病程長達10~20年以上,早期常無任何症狀,偶爾體檢時發現血壓升高,個別患者可突然發生腦出血,此時才被發現已經患上了高血壓。高血壓往往是收縮壓和舒張壓雙雙都高,起初血壓波動較大,在精神緊張、情緒波動或勞累的情況下,血壓很易容升高,去除病因或休息後血壓能降至正常。
3.問:為什麼吃得太鹹會得高血壓?
答:鹽是氯和鈉元素的化合物,而在人體內部,氯、鈉、鉀三種元素分別負責控製人體肌肉、神經和體液的穩定與協調;而鈉和鉀則共同維持體內的水分平衡。鈉、鉀分別存在於人體細胞的裏麵和外麵。鈉是人體細胞外液和血液中含量最多的陽離子,鉀主要存在於細胞中。兩者共同控製細胞內的酸堿平衡、滲透壓和水分。
當鹽分進入人體內部時,就會溶解在血液裏。這時,存在於細胞膜外部的水分很容易突破細胞膜的束縛進入細胞內,而鹽分則依然停留在血液裏。要是人體攝入的鹽分過量時,血液中的鹽分濃度就會提高,同時水分就會減少;鉀是守護細胞內外平衡的,這時鉀必須釋放細胞內的水分以達到細胞內外的平衡。可是體內的水分已經不能滿足鉀元素的需求,所以,我們就會產生想喝水的意識,於是我們便攝入一定量地水分,這時的水分就會使血液得到稀釋,增加血液的體積,使血液充滿血管,從而造成血壓升高。
4.問:血壓高,可是身體並沒有任何不適,這樣沒事嗎?
答:醫學研究證明,部分高血壓患者在高血壓初期身體並沒有任何不適,所以就會忽略高血壓日後造成的身體健康問題,他們自己認為既然身體沒有什麼不舒服的狀況,就沒有必要去控製血壓。其實,這種觀點是很危險的。
醫學上有高血壓前期的說法。這時候人的血壓值是:收縮壓120~129mmHg,舒張壓80~89mmHg。而正常狀態下的血壓值是小於120/80的。高血壓前期的血壓值比正常值高,但並沒有達到高血壓的標準,高血壓通常會大於140/90。研究顯示,高血壓前期的人將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幾率比血壓正常的人要高出兩倍。如果意識到自己的血壓高出正常值,但還沒達到高血壓的時候,我們就要注意了,這時候一定要開始調整自己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病,要是出現了高血壓而不及時控製和治療,病情就會逐漸惡化,從而產生一係列的並發症,危及人的大腦、心髒、主動脈、腎、眼睛等器官,這時就很難控製了。
醫學研究顯示,高血壓不及時治療就會加速動脈硬化,人的壽命會縮短約20年左右。即使輕度的高血壓患者,要是沒有及時治療,那麼在7~10後,就會發展成重症,而且大部分患者會出現並發症,嚴重者甚至會死亡。所以說,即使輕度高血壓也要及時治療,負責它對人體的損傷會越來越嚴重。控製血壓,越早越有利。
5.問:高血壓會遺傳嗎?
答:高血壓有遺傳的傾向,但也是受多方麵因素影響的。遺傳學研究,要是父母雙發都患有高血壓,那麼他們的子女就有六七成的患病率;要是父母中一人患有高血壓,則子女就有三四成的患病率。所以,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更應該注意自己血壓的變化。
雖然說高血壓有遺傳傾向,但這不是說父母有高血壓,子女就一定會患高血壓。這和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也有密切的關係。飲食上要是長期吃得口味重,攝入的鹽分多,那麼就很容易患上高血壓。所以,要從運動、飲食、生活習慣這些方麵著手,養成清淡飲食、定期、適度運動、規律作息的生活習慣,這樣就會對高血壓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6.問:吃藥血壓調整正常後,是否可以停藥?
答:生活中很多高血壓病人雖然進行了治療,可是他們的病情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控製,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患者們沒有遵照醫生的指示而按時服用降壓藥。當然,多數高血壓患者沒有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這也是血壓降不下來的原因之一。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按照醫生的囑咐用藥是控製血壓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千萬不要自行減少用藥或者停藥。
高血壓患者要是進入了藥物治療階段,那麼大部分都需要終生服藥。而患者在服用降血壓的藥物後血壓會恢複到正常狀態,其實這隻是單純的藥物控製的結果,並不是說血壓從此就正常了,自己從此就不用服藥了。要是停止了服藥,血壓又會回到服藥前的高壓狀態,同時還可能出現心跳加快等其他危險。
因此,高血壓患者想要改變用藥的劑量或調整藥物種類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飲食、作息等生活習慣調整好,嚴格執行,再讓醫生根據情況作出調整,切不可自行決定減藥或停藥。
7.問:血壓是不是降得越快越好?
答:血壓下降應該保持平穩狀態最好,否則會對患者的身體會造成嚴重的損害。比如冠狀動脈硬化患者的血壓大幅降低時,就會產生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引發心髒病。
高血壓患者的短期降壓幅度最好不要超過原來血壓的20%。要是降得過快、過低,輕者會有胸悶、頭暈目眩、四肢無力的症狀出現,重者可能出現腦血栓、心髒功能衰竭等狀況。而老年患者則是最容易出現重症的人群。要是服用的藥物不合適也會出現血壓大幅下降的問題。服藥後產生頭暈等不舒服症狀時要及時和醫生溝通,以便做出調整和更對症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