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長隻能適得其反(1 / 2)

拔苗助長隻能適得其反

我們都知道,拔苗助長的做法是錯誤的。可是,在許多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卻不知不覺地陷入了“拔苗助長”的誤區,給孩子的發展留下許多隱患。比如,4歲大的孩子就開始學習小學生英語,記單詞時累得喘不過氣來;5歲大的孩子從幼兒園回到家還要寫家庭作業;6歲大的孩子就已經被送到幼兒奧數班,開始學習加減乘除……

沒有哪個父母願意自己的孩子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提前出局,但父母們必須明白,每個孩子都有其自身特點,有的智力發育早一些,有的晚一些,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如果急於求成、拔苗助長,往往會讓孩子不堪重負,失去自我。

劉琳4歲的時候,就開始上特長班。每天從上午八點半到下午四點半,每半個小時上一節課,授課內容包括音樂、美術、語文、英語、算術等等。她的遊戲時間非常少,僅有的娛樂時間也不過一個小時。除了吃飯和一個小時午睡外,其餘時間都是坐在教室裏學習。因此,小琳有時會坐在小板凳上打盹兒,有時為了多睡會兒,午飯胡亂對付幾口就去睡覺了。

誰都不能否認,教育孩子要趁早。但是,這個趁早要有個度,不能因為父母過高的期望而忽略了孩子的天性——玩。邊玩邊學,才是最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在玩中陶冶情操,激發學習的樂趣,而不是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強製孩子學習。

事實上,絕大多數3~6歲的孩子身心發育並不適合高強度的學習,他們學習書本知識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孩子被迫接受長時間的課程化學習,無異於殘忍地把幼小的禾苗從溫暖的土壤中連根拔起以“增加高度”。許多孩子在高強度的學習中受挫,他們的天性受到了壓抑,有的孩子很小就對學習甚至生活產生畏懼心理,有的長大後被厭學心理困擾,一旦遇到挫折就放棄努力。

用“欲速則不達”來概括某些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一點也不為過,一些父母給學齡前的孩子太大的壓力和太多的期望。早在1978年,就有研究者調查過一個大學的神童班,那裏的孩子學得多、全、雜,知識掌握得也非常全麵。但是如今他們中的一半都是平庸之輩。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是好的,但應結合孩子的興趣和天性。長時間對孩子進行拔苗助長式的教育,會讓孩子難以承受負重,會讓孩子產生“我是笨孩子,總是學不會”的想法。糾正這些錯誤做法,就是給孩子成長的自由,給孩子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孩子快樂而充滿自信地長大,隻有這樣才能把今天的幼苗培養成明天的參天大樹。

在這樣一個互聯網時代,為了讓付磊盡早接觸電腦,不在起跑線上輸給別人,他的父母早早地給隻有6歲的小磊配備了電腦。開始的時候,付磊確實興奮過一陣,在電腦前一坐就是一整天,打打遊戲上上網,好不快活。這樣的好日子沒過多久,媽媽就開始逼著他學打字,付磊的興趣就驟然大減,即使是坐在電腦前也是一副極不情願的樣子,效果一點也不理想。

既然付磊不喜歡,媽媽也沒有過多地強迫。每天回家付磊做完作業之後,就開始玩電腦,父母並沒有過多幹涉他,而是規定他每天玩遊戲不能超過兩小時。兩個月之後的一天,媽媽發現付磊竟然能打二級簡碼了。

不顧孩子的愛好,逼著孩子學這學那,會讓孩子產生反感、厭學的心理;相反,如果孩子對某事感興趣,即使父母沒有督促,孩子也會主動做這件事情。尊重孩子的興趣,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才能讓孩子多一份輕鬆和快樂。

父母要按照孩子自身的興趣引導孩子的成長,同時悉心觀察他們興趣的發展和變化,加以正確指導,讓孩子充分享受玩耍的樂趣,順其自然地成長。對這種現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長跑比賽中,一開始就衝在最前麵的運動員,往往不但不能得到冠軍,甚至連全程都跑不下來。孩子的成長也是這樣,過早地給孩子灌輸一些知識,讓孩子看起來很“聰明博學”,但是孩子長大後可能碌碌無為。其實,除了單純灌輸知識外,父母和老師更應該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自學能力。

人的成長是有一定規律的,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次序,即使有一些果實,也是早熟的,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並不是真正的碩果。如果想讓孩子變成碩果,就應該用順其自然的教育方式代替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

關愛太多反成負擔